本文目录一览:
- 1、芯片是哪位科学家发明的,从事芯片研究的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吗?
- 2、自制对讲机,要求发射频率大,距离远,附上电路图
- 3、开机时没有"嘀"的一声,显示器没有反映,主机风扇呼呼转~
- 4、交流伺服驱动器报警是怎么回事
芯片是哪位科学家发明的,从事芯片研究的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吗?
答:芯片这个称呼给人狭义的感觉,以为只是处理器,其实称呼集成电路更靠谱,发明者正是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工程师——杰克·基尔比。
没错!不是我们一贯认为的科学家,而是工程师,是大名鼎鼎的德州仪器的工程师,从事的正是集成电路的研究。 和半导体相关诺贝尔奖很多,但无疑集成电路的发明,是最耀眼的。
1947年,杰克·基尔比毕业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并在一家生产电器元件的公司上班,同时对电子技术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杰克·基尔比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完成他的硕士学业。 待学业完成后,杰克·基尔比转职于德州仪器工作,在这里,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他的爱好,并产生天才的想法——把电子设备的所有元器件放在一块材料上制造,并相互连接形成电路。
这就是集成电路的最初想法。
杰克·基尔比一点没耽误,立马着手研究,当天就把整个构想勾勒出来,并选用硅作为材料。
当他把想法告诉他的主管后,受到了高度重视;1958年,杰克·基尔比便申请了此项专利,从此,电子技术进入集成电路时代。
而CPU,代表着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的巅峰之作,其高端芯片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几个大公司手里。
四十二年后的2000年,七十七岁的杰克·基尔比,因发明集成电路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5年后,杰克·基尔比去世。
欧美发达国家的芯片技术有没有可能被中国超越?芯片是谁发明的?
毫不夸张地说,芯片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芯片的本质是集成电路,全世界第一个发明现代集成电路的科学家就是美国科学家,他的名字叫做杰克·基尔比。但是,这位科学家的发明时间是1958年,最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间,却是42年之后的2020年。
实际上,同时期研发出近代实用集成电路人,还有另一位名叫罗伯特·诺伊斯的科学家,只不过他早在1990年的时候就已经去世。客观来说,目前我国的芯片技术还无法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这也是为什么华为会因为台积电断供而变得举步维艰,至于未来能不能超越,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也只有交给时间了。
杰克·基尔比这个人有多厉害?
杰克·基尔比出生于1923年11月8号,1947年的时候,也就是他才24岁左右的时候,便已经拿到了伊利诺伊大学的学士学位,而专业就是电子工程学。距离杰克·基尔比获得威斯康星大学相关硕士学位才短短8年时间,这个厉害的任务就研制出了全世界第一块集成电路。
大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如今我们使用的电脑和移动电话等设备,其实都离不开芯片的应用,只不过杰克·基尔比这个后来改变全人类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在当时引起太大的轰动,所以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是在时间过去四十多年之后才颁给他。
不过,迟来的褒奖刚好印证了杰克·基尔比对如今半导体产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大家早已习惯的数字生活、乃至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都离不开集成电路的诞生。而在芯片研发出来之前,真空管不仅笨重,而且还很不稳定,电路系统扩张还会带来元件变得更大等问题,这不仅意味着成本越来越大,实际应用的时候也遭遇了越来越明显的弊端。
小小芯片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能力,就连华为都被限制?
芯片也有不同的分类,而且分类的方式还不止一种,比如,倘若按照点数属于数字活模拟来进行区分,那么集成电路就可以被划分为: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和混合信号集成电路。当然,不同的集成电路功能也存在差异,正如数字集成电路能够涵盖所有东西,而模拟集成电路则主要是完成混频、滤波、解调和放大等功能
总有信口开河地说,如今我国实力强大,小小芯片怎么可能制造不出来?然而,芯片制造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所有半导体元件产品加起来被统称为芯片,之所以集成电路的性能更高,这与其自身尺寸小路径更短有关。
集成电路也就开发出个半个世纪左右,但如今的应用方向却很广泛,涵盖了制造、交流、计算和交通系统,包括现在人人都离不开的互联网也对集成电路有绝对性的依赖。芯片制造对于我们来说,目前还是很难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光刻工艺。
麒麟9000芯片为什么可能成为华为旗下该手机的最后一带芯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无法自主进行该芯片的制造,谁叫我们集成电路产业最薄弱的一个环保局便是芯片制造呢,这个领域的高 科技 技术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弥补。
而且,芯片行业一直以来的主流趋势本就是分工合作,华为海思也的确拥有比较好的芯片设计能力,但没想到有一天竟然有人利用芯片制造能力作为攻击点,原本稳定的芯片行业格局也因此而打乱。
如今,我们也在为芯片国产化而努力,华为也表示会落地造芯计划,这也是为什么最近芯片人才陆续加入华为,相信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大同芯片产业链涉及到的多有关键要素,把关键技术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不再受制于他人。
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是将具有单个运算能力的晶体管组合连接、形成具备强大处理能力的微电子组合固件。芯片的出现,揭开了二十世纪信息革命的序幕,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
发明芯片有两位科学家,一位是美国德州公司的仪器工程师杰克·基尔比,另一位是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诺伊斯。
杰克·基尔比1958年9月12日集成了人类第一块芯片雏形。就是把一个双极性晶体管、三个电阻、一个电容器等二十余个元器件集成在一块很小的平板上,用纯手工焊接方式把这些极细的导线予以连接,将半导体元件构成微型固体组合件,并命名为集成电路(芯片),向美国专利局申报了发明专利。
基尔比这项发明是伟大的,奠定了今天半导体产业、信息技术基础,构成了现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数字生活。电脑、手机等等3C产品可以说皆源于基尔比的发明。
2000年10月10日,已经77岁的基尔比发明集成电路53年后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2005年6月20日,基尔比去世,终年82岁。
同时发明芯片的还有一位是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诺伊斯博士,也是英特尔主要创始人。
1958年,诺伊斯创始的美国仙童公司于德州仪器公司基尔比间隔数月后亦发明了集成电路,即将电路所有元件嵌入单片半导体中,并申请了更为复杂的硅集成电路专利,成为集成电路的共同发明人。
1959年1月,诺伊斯写出集成电路方案,开始研发利用一氧化膜作为半导体绝缘层制作铝条连线,使导线和元件连成一体。其研发的二氧化硅扩散技术和PN结隔离技术,创造出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平面制作工艺和半导体器件的连线结构工艺,为工业大批量集成电路生产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世界微电子 历史 。
1966年,基尔比和诺伊斯同时被富兰克林学会授予巴兰丁奖章,奖词称基尔比为“集成电路发明家”,而诺伊斯被称为“提出适合工业生产的集成电路理论”。
集财富、成就、威望三位一体的科学家诺伊斯,1990年6月3日因心脏病英年早逝,享年62岁。而其提出的“负阻二极管”概念和集成电路芯片二次与诺奖擦肩而过、令人扼腕。
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一个事情,芯片的发明者又是美国人,而且还是两个美国人发明的。一个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另外一个是物理学博士。 我们也许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在发明创造这一块上面,美国人那是当之无愧的“地球冠军”。说一句很多人不爱听的话,人类近代以来几乎绝大部分的发明都是美国人完成的,例如:电灯、空调、互联网、飞机、手机……
很多人不是搞理工类工作的,可能大家对芯片这玩意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我首先来告诉大家一下什么是芯片呢?
芯片应该算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最厉害的发明之一了。芯片的原理那是比较简单的,说白了就是:把很多负责运算的晶体管集中在一块硅片上面,这块硅片就叫做芯片了。
不过这块硅片可不是普通的硅片,而是一个无比强大的集成电路了。芯片具有两大特点或者叫做优势:一是,运算能力很强大;二是,体积很小。
举个最直接的例子:电脑上面用的酷睿系列的处理器,说白了就是一个芯片而已。酷睿5系列的一个处理器上面有——14亿个运算单元,想想是不是很恐怖。这样每个基本运算单元的单位也就成为了纳米级别了。
很多人一定听过多少纳米、多少纳米的工艺制程问题的,例如:7纳米制程的 科技 水平一定是优于14纳米制程的芯片的。
简单地解释一下,什么是纳米制程、这个多少纳米到底代表了什么呢?
前面说过了,芯片就是把几十亿或者上百亿个运算单元集中在一块硅片上的。这个最基本的运算单元叫做:晶体管了。上过物理课的人都知道:单个晶体管的主要功能是来进行计算的,也就是个开关量0或者1。
在晶体管结构中,电流从Source(源极)流入Drain(漏级),Gate(栅极)相当于闸门,主要负责控制两端源极和漏级的通断用的。
不过这个纳米并不是晶体管的长度单位,而是晶体管栅极的最小宽度(栅长),这个就是工艺制程多少纳米了。
介绍完了芯片以后,我们一起来看看:芯片到底是被谁发明出来的呢?
发明芯片的是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德州的仪器工程师——杰克.基尔比;另外一个是物理学博士罗伯特.诺伊斯。
不过这两个人在芯片问世以及大规模生产上面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杰克.基尔比是第一个提出了芯片的设想和概念的人;
罗伯特.诺伊斯是将芯片真正的用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上面了。
他们两个人后来获得奖项以后,评委会是这么定义的:杰克.基尔比是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发明家;罗伯特.诺伊斯是提出了适合工业生产的集成电路理论。
1958年,34岁的杰克.基尔比就职于德州仪器公司。在这一年八月的时候,公司的绝大部分员工都去享受两个星期的长假了。可是刚刚入职不久的杰克.基尔比却没有这种待遇,他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在实验室里面工作着。
在此期间他萌发了一个想法,正是这个想法改变了人类的未来 科技 。他的想法是:既然电阻、电容可以用晶体管一样的材料来制造,那么所有的元器件不就完全都可以用同一块材料来制造。然后把他们连接在一起不就形成了一块集成电路了。
杰克.基尔比本来就是个工程师,动手能力肯定是没有问题、执行力也是杠杠的。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和制作,人类 历史 上第一块集成电路的样品就被杰克.基尔比给整理出来了。后来这哥们还申请了专利,于是乎,杰克.基尔比就成为了芯片的最早发明者了。
芯片发明或者说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的另外一位关键人物是:罗伯特.诺伊斯。这哥们是个物理学博士,而且还是著名的因特尔公司的合伙人之一。
罗伯特.诺伊斯写出来了:打造集成电路的方案并进行了研发。他研究出了二氧化硅的扩散技术以及PN结的隔离技术,并在氧化膜上创造出了铝条连接技术。他把原件和导线合二为一了,创造出了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平面制作工艺。
这样一来,他为工业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罗伯特.诺伊斯和杰克.基尔比为了争夺专利还打了官司。不过最后法院是这样判决的:
1969年,法院将集成电路的发明专利授予了杰克.基尔比;将集成电路关键的内部连接技术专利授予了罗伯特.诺伊斯。这也算是个皆大欢喜的场面了。
2000年10月的时候,瑞典皇家科学院也就是诺贝尔奖的评委会,把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当时已经77岁的杰克.基尔比。此时罗伯特.诺伊斯早已经去世多年了,所以并没有分享到诺贝尔奖项。
按照惯例最后应该总结一下的,可是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我只能告诉大家: 科技 才是人类的未来,还是要多把心思用在 科技 上面。为什么发明芯片的不是我们呢?也许对比一下大家在同时间段干的事情就一目了然了……
前阵子中兴公司被美国制裁,芯片成了热门关键词,什么是芯片?芯片是谁发明的?
简单来说,芯片指的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比如酷睿的i9系列就是其中一种。最简单的单个电路是晶体管,可以执行0和1的逻辑运算,集成电路就是将许多具有简单运算能力的单个晶体管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强大处理能力的中枢。
现在的晶体管已经在CPU中以纳米大小的量级存在,比如酷睿i5-3337U中就含有14亿个晶体管,那么小的芯片居然集成了那么多的处理单元,完全超乎你的想象。
芯片的发明者有两个人,一个美国 德州的仪器工程师 杰克·基尔比,另一位是美国物理学博士 罗伯特·诺伊斯,两人将电路中的基本原件都组合到半导体 硅片中,运算处理性能超群,可以大量生产成本低廉,因此是 共同研发改良了集成电路(芯片),但由于 罗伯特英年早逝,所以他没能跟 杰克基尔比 共享200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芯片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芯片那么难制造?
芯片的重要程度超乎大家的想象,军事领域中的导弹防御系统和导弹还有雷达中都运用到了芯片,芯片能够提高雷达扫描精度识别敌方战机,还能够提高导弹准心实现精准打击,这一切都是在小小的芯片中进行运算的,芯片可以关乎到一个国家的命脉。
芯片之所以难制造是因为它集成了人类科学和 科技 水平的精华,芯片要提高运算处理能力就需要集成更多的处理单元,现在一块芯片中基本都有10亿个以上纳米级的晶体管,人类用肉眼都无法直接看到,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物理学家最近研究出一粒沙的100万分之1大小的纳米晶体管, 工艺的精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不仅如此,芯片对于材料纯度的要求也高到恐怖,大多数都是在99.99999%以上,精度 越高的 芯片运算能力强因此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热能,高纯度的硅材料可以避免材料因过热而膨胀导致芯片损坏。
芯片在光学和机械处理上也是非常恐怖的,目前已经发展到了6纳米的精度,芯片内部的线路导向明确无毛糙杂边,对于光学仪器和制造设备的要求非常高。可见制造芯片已经不仅仅是芯片本身那么简单了,制造芯片的设备也是技术上的门槛。再加上国外对于芯片重要性的超前的认识,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已经把芯片做到了极致。
芯片是两个人发明的,但只有一个人拿到了诺奖。
在 历史 上有两个人分别获得了芯片的专利, 但只有一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获奖者是美国德州仪器的工程师,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他发明的芯片在1964年获得专利,这项成就让他在2000年获得诺奖,基尔比在2005年去世。由于基尔比获得了诺奖,因此他也就获得了 芯片之父 的名声。
那为什么罗伯特·诺伊斯没有获得诺奖呢?
这个嘛,到没有啥狗血故事,因为诺伊斯死得太早,在1990年就去世了,而诺奖的惯例是不会发给已经去世的科学家或者工程师。但是,罗伯特·诺伊斯的一生并不缺这个诺奖。因为他有另一个名誉头衔,那就是 硅谷之父或硅谷市长(the Mayor of Silicon Valley) 。 罗伯特·诺伊斯是英特尔的共同创始人之一。
1968年8月,罗伯特·诺伊斯与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和安迪·葛洛夫(Andrew Grove)辞职创业,他们一起开创了英特尔(Integrated Electronics)王朝,直到今天英特尔依然是芯片业霸主。并且,也是诺伊斯搞出了大办公室的新职场风格,没有墙壁只有隔间。1971年11月,英特尔第一款芯片:Intel 4004问世,也是人类 社会 第一款商业芯片问世。
图示:Intel4004的结构,它内有2,300个晶体管,制程10微米,每秒最快运算速度9万次,成本低于100美元。
这可是1971年的100美元,按购买力计算,相当于现在的600美元,而Intel最新CPU售价算,600美元能买到什么级别的CPU,我查了一下最贵的Intel Core i9-9900K @ 3.60GHz,制程14纳米(1微米=1000纳米,这意味着缩小了接近1000倍,因此也就能容纳更多晶体管),据说能超频到5G,并且拥有八个物理核心,也不到500美元,至于性能上则把Intel4004不知抛下了多远。这就是芯片技术恐怖的进步速度。
欢迎指正
另外AMD粉就别喷了
我也是用AMD的 (^_^)
这里的“芯片”说的不对,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集成电路”——而所谓的集成电路的意思就是把好多个简单的电路集成在一个很小的地方,从而让一块小小的芯片获得可怕的计算能力。
一,最简单的电路——晶体管。
有人可能实在不能理解晶体管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利用半导体材料的一些性质把开关做的很小——这就是晶体管。而对于那些对计算机稍微了解一点儿的人也很容易知道,开关实际上就表示0和1,所以晶体管就是计算机的基础。
发明晶体管的人叫威廉·肖克利,这个人大概可以说是芯片业的祖师爷,于1956年因为发明了晶体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我们经常看到的晶体管
二,把晶体管变小、集成到一起。
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800个晶体管)
但是光有晶体管还不行,因为晶体管的体积还是太大了,那么如何把晶体管的体积做小成为了科学家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这个时候有两个科学家站了出来,提出了把晶体管缩小、变成集成电路的看法,这两个人就是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
把无数个晶体管缩小的集成电路
其中杰克·基尔比是美国德州仪器的工程师,而罗伯特·诺伊斯则比较传奇,他曾经于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创办的公司任职,但是因为不满于肖克利对公司的经营水平,最终与其他七个小伙伴跳槽、成立了大名鼎鼎的仙童半导体公司——而诺伊斯本人就是“八叛逆”中的其中一个。
三,集成电路中的那些破事儿。
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两个人和集成电路之间的事情真的是很有意思的。首先,杰克·基尔比这个人提出集成电路的概念更早一些,但是他首先提出的制造方案不是很现实;诺伊斯虽然提出集成电路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因为路子对了,所以他获得集成电路专利的时间要更加早一些。
这还不算完,因为诺伊斯早在1990年就因为心脏病去世了,所以在2000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决定给集成电路的发明者颁发诺贝尔物理奖的时候,只有更长寿的基尔比获得了这项无上的荣誉。
三位芯片发明者
所以,威廉·肖克利、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都可以算作是芯片的发明者,除了诺伊斯因为英年早逝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之外,剩下的两人都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也算是 历史 上的趣话了。
杰克 基尔比—— 集成电路之父 ,(集成电路和芯片只是两种称呼而已,一回事,别去纠结)。
并且杰克 基尔比于 200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奖励他对电子产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影响。虽然这距离他发明集成电路已经过去42年之久。
杰克 基尔比因为对电子技术非常感兴趣,所以大学时候选修了电子管方面的课程,不过比较悲催,在他毕业的后一年,晶体管问世了,这让他在大学学的电子管技术都白费了。
这一过就是十年,1958年,他在德州仪器公司参加工作,可能是轻松的工作制度,让他灵感突现:能否将电容、晶体管等等电子元件都安装到一块半导体上呢?这样整个电路体积将会大大缩减!说干就干,在 1958年9月12日,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成功问世 。我们现在的电脑、手机等等电子产品都离不开集成电路。
从1958到2000年,因为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杰克 基尔比获得诺贝尔奖,实至名归。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说是科学家但其实算不上是科学家,具体的来说应该是一位工程师!至于诺贝尔奖,则是迟到了整整四十二年才到 ,并且,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仅仅五年后,这位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就去世了。
杰克·基尔比 ,出生于1923年11月8日,并于2005年6月20日逝世,在他的一生中对电子技术的研究占了绝大部分的时间,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不断研究,为了方便研究,杰克·基尔比与妻子在取得硕士学位后搬去了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并且工作于一家仪器公司,只因为这家公司能够提供给他适宜的实验室和实验器具,并允许他进行自己的实验研究,从那以后,不论严寒或酷暑,杰克·基尔比总会独自一人坐在实验室进行研究, 在同行的怀疑下,他最终成功设计出一个全新的领域–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
不畏艰辛并且敢想敢做,这种精神在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拥有了,德州仪器公司也就是大力支持 杰克·基尔比进行研究的公司曾经说过:
假若没有他,可能现在的手机或电脑还处于巨型状态,这个发明是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的必备部件之一,芯片,就相当于一个电子产品的心脏,是人类在 科技 路上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曾经没有,后来有,首先你要了解一下诺贝尔奖的初衷就不难了解他有没有资格获得,
实事证明,集成电路给世界人类的 科技 进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与速度,所以他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自制对讲机,要求发射频率大,距离远,附上电路图
F30-—5型无线对讲机是继F30-2、F30-3型之后推出的一种适于民用的通信设备,该机内部采用金属框架,外配塑料机壳,具有外 形美观、使用方便、通信距离比较远、价格低廉等优点,与F30—2 和F30-3型机相比,F30—5型整机性能有较大提高。 一般来说,提高对讲机的接收 灵敏度和发射功率都能有效地增加通信距离,且提高前者更为显著。 本机接收部分采用了调频接收专用集成电路MC336l做中放.用场效应管K122作高放,超外差二次变频,接收灵敏度可达0.2uV,因此,通信距离比较远。发射部分也采用了调频发射专用集成电路MC2833做前级振荡,C2078做末级功率放大,从而使发射机的调试更加简单,适合广大无线电爱好者自行组装、调试。附图为该机的电 原理图。 一、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工作方式:调频单工 工作电流:发射≤lA; 接收: 静噪≤20mA; 非静噪≤120mA 工作电压:外接电源 DC7—13.5V; 或 5号充电电池8节 发射功率: 3一5W 调制方式:调频 最大频偏:土 5kHz 接收灵敏度:0.2uV 静噪灵敏度:≤0.2vV 音频功率:≥300mW 天线形式:1.2米拉杆天线或橡胶天线 工作频率:36.100MHz 外形尺寸:145*50*35mm 二、 工作原理: 1、接收部分: 由天线接收到的信号经过 L10、L11、C30、C31 等组成的低通滤波器后,经C35、 L12送入场效应管T4的第一栅进行高放,第二栅接固定偏置,D3、 D4是输入保护二极管。放大后的 信号由C41送入场效应管T5第一栅。 同时,由T7、JT5、C72等组成第一 本振,再由C70、L16三倍频后,经 R21送入T5第二栅,由T5将前级信 号与本振信号进行混频放大,输出的信号经C42、L14选出10.7MHz第一中频信号,再经陶瓷滤波器JT2进一步选频,之后由R23送人T6进行一次中频放大,再经C47将信号送入IC2 16脚。由于高放输入与输出采用了双 调谐回路,所以可以满足通频带宽和选择性的要求。IC2内部由振荡器、混频器、限幅放大器、鉴频器及有源 滤波器、静噪触发电路等组成。第二 本振信号由IC2 1、2脚及外围JT3、 C58、R34组成,该本振频率与16脚 输入信号经IC2内部混频后,由3脚输出,由陶瓷滤波器JT4选出455kHz 的第二中频信号,再进入IC2的5脚 做第二中频放大。放大限幅后进行正交鉴频,8脚外接移相线圈网络,鉴频后的音频信号由9脚输出。 为了使调频接收机在没有收到信号时消除背景噪音,就有必要设制一套静噪电路,从而使接收机在等待状 态下,不发出令人讨厌的“哗哗” 声。另外,静噪电路的设制又可以达到省电的目的,它对在移动状态下使用电池作电源的用户更有意义。 本机的静噪控制原理是通过检测 20kHz频率以上的噪音大小来判断是 否收到信号,具体过程是:由IC2 9脚输出的音频信号分为两路,一路经R32、C57、W2送入低放集成块LM386做功率放大,推动喇叭发出 声音;另—路由C53、Wl、C51等送 入IC2内部有源滤波器滤波,从11脚 输出,再由D8、D9检波后, 经 C48、R30滤波后获得了一个直流电 压。该电压通过12脚送人IC2内部静 噪触发电路,通过14脚输出电平高与低来控制IC3的2脚电位,从而控制IC3的输出与否,最终达到了静噪的 目的。W1用来调整静噪的深度,一 般调到刚好静噪的位置上为最佳。 2、发射部分:IC1是摩托罗拉公司开发的窄频带调频发射专用集成电路。内部包括振荡器、调制器、缓冲器及两只独立的高频三极管。由驻极话筒输出的信号经R9、C14送入ICl的5脚,在其内部放大器放大后送调制器调制。由ICl1、16脚及外围元件JTl、C4组成振荡器。由于振荡器在1脚输出的调制电压作用下,使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在其中心频率附近变动,从而达到了频率调制的目的。调制后的信号经过缓冲器从14脚输出,再经集成电路内部的Q1进行放大,由11脚输出,再经C10、L2选出三倍频后送入T1进行放大。由C20送入T2进行推动放大,由T2输出的信号通过C24、L6送人T3作功率放大。由于T2、T3工作在丙类状态,二次谐波很高,所以要用LC回路选出基波成份。在推动电路中,由C25、L6、C26选频,在功放电路中,由L9、C28组成串联谐振电路,由L10、L11、C29、C30、C31组成低通虑波器对输出的高频信号进行选频和阻抗变换,最后通过天线TX发射出去。三、元器件的选择:1、晶振的选取:假设发射频率定为36.100MHz,由于本电路发射机采用的是三倍频的频率,因此,前级振荡电路中的JTl的标称值应为36.100÷3=12.0333MHz。在接收机中,第一本振频率应为所接收到的信号频率再加上第一中频频率,即36.100+10.7=46.800MHz。由于第一本振电路也采用三倍频电路,因此,JT5的标称值应为46.800÷3=15.600MHz。接收机第二中频为455kHz,所以,JT3的标称值为10.7一0.455=10.245MH2。 对于其它频点也可按此法计算。2、其它元器件的选择:T4、T5为K122场效应管。T1、T6、T7可选用C9018,T2为D467,T3选用C2078,各三极管管脚排列顺序不尽相同。D1、D5均为5V左右的稳压管。L3、L5、L7为12uH的电感,也可在大于100K/1W的电阻上,用0.1mm漆包线绕100匝代之。L2、L16可用10LV315线圈代。L4、L6、L8、L9、L10、L11均用0.51mm漆包线在4mm的圆棒上分别绕8T、9T、8T、12T、7T、8T。JT2为10.7MH2滤波器。JT4采用455kHZ五端陶瓷滤波器。D2为红色发光二极管做发射工作指示,D6为绿色发光二极管做接收工作指示;W2为带开关的电位器,W1为不带开关的电位器。其余电阻、电容尽量选择小体积的。四、制作和调试方法由于对讲机的工作条件相对较差,为确保机器可靠工作,在焊接元件之前,元件引脚均应先上锡,焊接时,引脚也要尽可能的短,以防止杂散电容的分布,避免不必要的耦合。W1、W2的连接是用焊接线从印板的相应元件上引出,引线走印板的插元件面,不要走覆铜面。电位器,天线插座安装在上盖上,注意一定要紧固,防止松动。印板与金属屏蔽框之间也要用焊锡焊牢。 将所有元件焊好,仔细检查无误后即可通电调试。在业余条件下,可按以下方法调试,最好能有一台频率计来配合,这样比较方便一些。 1、 发射机的调试:由于发射机采用了集成电路,各阻容、电感元件参数选择比较准确,一般无需过多调试即可工作。调试时,可先将数字频率计接在ICl 11脚上,频率应为JTl的标称值,如有误差,可调整C5进行校准,如仍不能校准,可适当增加或减少C4容量,再调C5,直至频率符合要求。接着,再测T1c极频率,此点频率应为3倍JTl的频率,如不符,可适当调节L2中的磁芯。之后,可用O.01u高频瓷片电容与一只12V0.3A小灯泡串联接在天线插口上,发射机正常工作时,小灯泡应发出较亮的光,如较暗,可分别细调(拨动)L2、L4,L6、L9、L10、L11,其中L9和C28组成串联谐振电路,拨动L9的匝距对发射机的输出功率有较大影响,应仔细调节。小灯泡亮度正常之后可将其拆除,然后插上天线,将频率计的探测引线垂直放置,此时,频率计的示值应仍为3倍的JTl的值。如若不符,则需重新调节L2、L4、L6、L9、L10、L11直至符合要求。2、 接收机的调试:可利用已调好的发射机做信号源来调整接收机。此时,可将发射机的电源降至6V左右,不接天线,这样可以减少发射信号强度,便于调整接收机。先将频率计接在R21与L16的公共端上,此点频率应为JT5的3倍频率,如不符可调整L16中的磁芯。如略有偏差可调整C74。再测IC2 1脚频率应为10.245MHz。之后将静噪电位器W1旋置最浅位置,即不静噪,此时,喇叭将发出调频接收机固有的“哗哗”声,打开已调好的另一发射机(信号源)并送话,将接收机与发射机拉开约2—3米,不接天线,按照从后往前的顺序,分别调整L15、L14、L13、L12,使喇叭发出宏亮、清晰的声音,再将接收机插上天线,拉大距离微调L15一L12,直至距离最远、声音最清晰为止。最后再检查一下静噪功能是否正常,然后将甲、乙两机对调,再按上述方法调整,即可全部调试完毕。 在调试和使用对讲机过程中,如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则应先检查电源电压是否正常,元件有无焊错或损坏,各跳线是否联接可靠,如无问题,可先用万用表对各三极管、集成电路的电压进行检测,看有无异常。如有异常,则应检查故障原因,寻找故障元件。如各点电压正常,则可按已述调试方法,重新调试。下面就试举几例说明维修过程。 1、 发射机无功率输出。遇此故障可在电源回路上串接一块电流表,观察总电流,在电源电压为 9.6V时,总电流应在800—900mA左右,如明显偏高,则说明有短路处,应先予以排除。当T3工作不正常时,电流将大幅下降,约80一100mA,以此可判断故障是在功放级之前还是之后。本例故障中总电流正常,说明T3及T3以前各级工作基本正常,故障很可能在T3至天线插口之间的通路上。经仔细检查,果然发现L9一端已断裂,从而使发射信号不能送至天线,导致无信号输出。究其原因是由于在调试时反复拨动L9,致使L9引脚弯折次数过多而断裂,重新焊好L9并做适当调整后,故障排除。 2、 故障现象同上。测回路总电流只有 30mA,明显偏低,可见最起码是T3未工作。用频率计测量IC1 11脚,频率正常,再测TI的c极,频率为36.100MHz,正常。再测T2的c极时,频率值变化较大,显然不正常,再用万用表测T2的b极电压,为0V,与正常值不符,随即更换一只D467后,故障排除。另外,C20开路时也会引起此故障。 3、 接收机静噪失控。不论静噪电位器 W1旋置何处,均不能静噪,喇叭中始终有“哗哗”声。查阅IC2的内部框图可知,11一14脚为静噪控制端,D8、D9、C48分别起检波和滤波作用,其工作状态好坏直接影响静噪电路,应重点检查。经查C48已呈低阻状态,其电阻正反向均只有十几欧,更换C48后故障排除。假设C48、D8、D9工作正常,则可一边调节W1一边用万用表检测IC211一14脚,看电压有无突变。如没有变化,则可考虑更换IC2一试。 4、 接收机收不到对方信号,但有正常的“哗哗”声,也可静噪。出现这种现象一般是 T6及T6以前的高放、混频部分出了故障,信号通路被阻断,可利用自制的信号寻迹器来检测,将信号按照从后往前的顺序分别注入T6的b极,T5第一栅及T4第一栅,看喇叭是否发声。本例中,从T6、T5注入信号,喇叭均发声,而从T4注入信号时则无声,再从L13与C41公共端注入信号,仍无声,可见,C41有故障,焊下后测量,已开路,更换一只后,试机已可以正常接收信号了。 5、 通信距离近。这是此类型对讲机中最常见的一种故障,检修起来也比较繁琐,接收机和发射机的某一部分工作不正常均能引起此故障,此时,应先判断是发射机的故障还是接收机的故障,可先测量发射机的总电流、频率是否正常,有无功率输出,确认发射机无故障后,再着手检查接收机。先用万用表测量各点电压看是否正常,之后,再用频率计测量 IC2 1脚、L16与R21公共端的频率,看是否符合要求,本例中,L16与R21公共端的频率不对,再测T7的c极频率,此点未经3倍频,正常值应为15.600MHz,而实际值在几十MHz内无规则变化,试调节L16无效。再用万用表复测T7各脚电压,正常。随即仔细查看有关元件,发现L16屏蔽罩松动,C70引脚过长,且已弯曲,两极轻微相碰。将C70焊下,剪短引脚,重新焊好,并焊牢L16屏蔽罩,通电开机,再调L16,本振频率已符合要求。经实际拉距测试,已恢复原先通讯距离。由于电路板上元件排列很紧凑,易发生引脚相碰从而引发故障,因此在组装、调试、维修时,应注意避免引脚相碰。 在实际检修中,还发现拉杆天线内部的加感线圈经常与天线插头内的插针脱焊断开,使天线未起作用,从而引发通讯距离近的故障。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天线采用Q9型插头、插座,在反复装、拆过程中,均需转动插头外圈,使之能与插座的内槽吻合。而同时,插头内插针也随之产生扭矩,产生松扣现象,使焊在插针上的加感线圈引脚被拉断。检修时,可将插针连同加感线圈一同取出,重新拧紧,焊好加感线圈.再在易松扣的位置上点一点儿502胶水,晾干后重新装回。插座亦做相应处理。经过这样处理后,就不会再发生此类故障了。
开机时没有"嘀"的一声,显示器没有反映,主机风扇呼呼转~
明显的问题--出现在主板上,没有滴的一声风扇转的起来,放电后正常说明其他硬件不大可能有问题.
主机接根地线--目的放放静电,
技术过硬的话可以考虑刷bios,找到对应的驱动可以说是零风险
尽量避免非法关机
交流伺服驱动器报警是怎么回事
交流伺服驱动器报警是怎么回事?
下面就通过伺服相关内容来举例关于出现故障报警应该怎么去调整维修。
伺服驱动器维修:
一、数控铣床,打开电源和系统,伺服电机嗡嗡响,响几分钟之后伺服电机会发热,调小刚性后不响了,但铣出来的圆不像圆,该怎样调?
应该是几台驱动器设置的增益不同,造成电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自激。可以把待测的驱动器与参考驱动器的参数设置成一致再试一下。惯量比看了吗?增益是一方面,但也不要忽略了惯量。
二、伺服驱动器,通过调节三环PID控制伺服电机,噪音比较大,但电机并没有震动,载波频率是10KHZ,电流采样速度是0.1us一次,为什么?
噪音的原因:因为没有做输入脉冲滤波,所以才有那个噪音。
三、电机启动不起来而且噪声大振动大是什么原因?
1、 脱开载荷;
2、 用手盘动,确认灵活、无异常;
3、 空载启动实验;
4、 检查负载情况。
先看看是不是动平衡出了问题,这是电流声音,其次看电机轴承,最后是驱动器参数,多数是轴承松懈或坏。
四、电动机运行有异常噪音,什么原因和怎么处理?
1、当定子与转子相擦时,会产生刺耳的“嚓嚓”碰擦声,这多是轴承有故障引起的。应检查轴承,损坏者更新。如果轴承未坏,而发现轴承走内圈或外圈,可镶套或更换轴承与端盖。
2、电动机缺相运行,吼声特别大。可断电再合闸,看是否能再正常起动,如果不能起动,可能有一相熔丝断路。开关及接触器触头一相未接通也会发生缺相。
3、轴承严重缺油时,从轴承室能听到“咝咝”声。应清洗轴承,加新油。
4、风叶碰壳或有杂物,发出撞击声。应校正风叶,清除风叶周围的杂物。
5、笼型转子导条断裂或绕线转子绕组接头断开时,有时高时低的“嗡嗡”声,转速也变慢,电流增大,应检查处理。另外有些电动机转子和定子的长度配合不好,如定子长度比转子长度长得太多,或端盖轴承孔磨损过大,转子产生轴向窜动,也会产生“嗡嗡”的声音。
6、定子绕组首末端接线错误,有低沉的吼声,转速也下降,应检查叫正。
电机噪声很大,是什么原因?如何处理?
原因1:电机内轴承间隙大 ;处理方法:更换轴承。
原因2:转子扫堂 ;处理方法:重新修理定子、转子。
原因3:磁钢松动 ;处理方法:重新粘结磁钢。
原因4:电机机体偏转;处理方法:重新调整机体;
原因5:电机转向器表层氧化、烧蚀、油污凹凸不平、换向片松动 。处理方法:清洗换向器或焊牢换向片。
原因6:碳刷松动、碳刷架不正;处理方法:调整。
五、电机有噪声大,什么原因?怎么解决?
依据电机噪声发生的分歧方法,大致可把其噪声分为三大类:①电磁噪声;②机械噪声;③空气动力噪声。
电磁噪声首要是由气隙磁场效果于定子铁芯的径向重量所发生的。它经过磁轭向别传播,使定子铁芯发生振动变形。其次是气隙磁场的切向重量,它与电磁转矩相反,使铁芯齿部分变形振动。当径向电磁力波与定子的固有频率接近时,就会惹起共振,使振动与噪声大大加强,甚至危及电机的使用寿命。
根据电磁噪声的成因,我们可采用下列办法降低电磁噪声。
⑴尽量采用正弦绕组,削减谐波成份;
⑵选择恰当的气隙磁密,不该太高,但过低又会影响资料的应用率;
⑶选择适宜的槽共同,防止呈现低次力波;
⑷采用转子斜槽,斜一个定子槽距;
⑸定、转子磁路对称平均,迭压严密;
⑹定、转子加工与装配,应留意它们的圆度与同轴度;
⑺留意避开它们的共振频率。
六、新买的电,就是电机和减速机连在一起的那种 SEW的,主要是靠 PLC和变频器控制,使用的转速很低,大约在25赫兹左右,感觉噪音很大,机械上的主动链轮和被动链轮的角度没有问题,电机底座固定的也很牢固,散热风扇和防护罩没有刮擦,爆闸也是松开的,但是一运转起来噪音非常的大,就好像小区里面变压器发出的声音,为什么?
那就是变频器驱动电机所特有的电磁噪音(吱吱的),没有办法消除掉,但可以减少一点,就是修改变频器参数:把那个载波频率加大一点,噪音就会小一点的。但是加大变频器的载波频率,会导致变频器发热。25赫兹左右低频原本很烦人,刮擦一般音频较高,底座固定的也很牢固要看什么底座,金属板声音会比较大,负载大声音会更大,用螺丝刀顶住耳朵仔细听听音源来自什么地方,要是安装没有什么问题,电机声音大往往是轴承不良,新的应该不至于,可能原本就是这样的,运行正常就行。另外就是控制问题。
七、伺服电机运转时有异响和发热是什么原因?
异响是电机的负载过重,电机的转矩小于负载所需转矩,而电机的堵转转矩大于负载所需转矩。发热就是电机的电流过大(一般发热很正常),若是很烫,或者堵转时间过长很容易烧毁电机(电机退磁)。直白说就是小马拉大车很费力,为了拉动小马就更加的费劲拉车,所以会发热(增加电流),拉车很费劲(异响)。异响是因为伺服电机轴承坏了,发热是电流大,实质是伺服电机为了克服电机轴震动而产生的异常大电流,估计电机坏了,需尽快处理,不然故障会扩大。
八、西门子伺服电机会嗡嗡响是什么问题?
伺服电机出现这种问题有多种原因,一是伺服电机编码器零位不准,也就是编码器零位漂移,二是驱动器刚性不足或参数有问题,三是伺服电机动力线接的可能有问题呀,伺服电机的动力线是不能搞错的,可调换几次看看。四是编码器安装问题或编码器自身有问题,需要认真检查,有同样的伺服电机和驱动器最好相互调换一下试试看。伺服电机有问题,最好找专业人士检修。系统与驱动器故障,电机本身故障;驱动器与实际进给系统的匹配未达到最佳值而引起的,通常只要通过驱动器的速度环增益与积分时间的调节即可进行消除,具体方法为:
1)根据驱动模块及电动机规格,对驱动器的调节器板的S2进行正确的电流调节器设定。
2)将速度调节器的积分时间Tn调节电位器(在驱动器正面),逆时针调至极限(Tn≈39ms)。
3)将速度调节器的比例Kp调节电位器(在驱动器正面),调整至中间位置(Kp≈7~10)。
4)在以上调整后,即可以消除伺服电动机的尖叫声,但此时动态特性较差,还须进行下一步调整。
5)顺时针慢慢旋转积分时间Tn调节电位器,减小积分时间,直到电动机出现振荡声。
6)逆时针稍稍旋转积分时间Tn调节电位器,使电动机振荡声恰好消除。
7)保留以上位置,并作好记录。本机床经以上调整后,尖叫声即消除,机床恢复正常工作。
九、电机扫堂是什么原因?
电机扫堂就是电机的转子与定子绕组里的硅钢片发生摩擦,一般是轴承坏了,还有可能是轴承走外缘,端盖的轴承位置松动。也有可能是转子走内缘,转子上的轴承位置坏了。最小的一种可能是转子弯曲造成的。轴承磨损或者是轴承座松动会造成的转子偏心。
电机轴上支承圈磨损严重、转子铁心位移,或因其他原因使定子铁心位移,造成电机锥形转子与定子间隙太小发生扫膛。电机严禁“扫膛”,当发生扫膛后,应拆下支承圈进行更换,调整定子转子锥面之间的间隙使之均匀,或送修。
十、交流伺服电机在运行中会出现抖动的现象,问题需怎样解决?
E-1E:指检查不到遥控套准的实际值。
E-2E:指不能传送正常值。
E-3E:指不能检查当前所选单元的状态。
E-4E:指伺服电机当前的运行状态不能被确认。
E-5E:指伺服电机位置电位计不在调整的范围内。
抖动是不正常的吧,可能是由于导轨不顺畅,或者电源不足。把功率调一下,调小点。
十一、伺服控制器一般使用中,都是调节哪些参数的?
不同品牌使用的参数和参数定义都有所不同。以下以安川伺服调试做一总结。
1、 安川伺服在低刚性(1~4)负载应用时,惯量比显得非常重要,以同步带结构而论,刚性大约在1~2(甚至1以下),此时惯量比没有办法进行自动调谐,必须使伺服放大器置于非自动调谐状态;
2、 惯量比的范围在450~1600之间(具体视负载而定)
3、 此时的刚性在1~3之间,甚至可以设置到4;但是有时也有可能在1以下。
4、 刚性:电机转子抵抗负载惯性的能力,也就是电机转子的自锁能力,刚性越低,电机转子越软弱无力,越容易引起低频振动,发生负载在到达指定位置后来回晃动。刚性和惯量比配合使用,如果刚性远远高于惯量比匹配的范围,那么电机将发生高频自激振荡,表现为电机发出高频刺耳的声响,这一切不良表现都是在伺服信号(SV-ON)ON并且连接负载的情况下。
5、 发生定位到位后越程,而后自动退回的现象的原因:位置环增益设置的过大,主要在低刚性的负载时有此可能。
6、低刚性负载增益的调节:
A、将惯量比设置为600;
B、将Pn110设置为0012;不进行自动调谐;
C、将Pn100和Pn102设置为最小;
D、将Pn101和Pn401设置为刚性为1时的参数;
E、然后进行JOG运行,速度从100~500;
F、进入软件的SETUP中查看实际的惯量比;
G、将看到的惯量比设置到Pn103中;
H、并且会自动设定刚性,通常此时会被设定为1;
I、 然后将SV-ON至于ON,如果没有振荡的声音,此时进行JOG运行,并且观察是否电机产生振荡;如果有振荡,必须减少Pn100数值,然后重复E、F重新设定转动惯量比;重新设定刚性;注意此时刚性应该是1甚至1以下;
J、在刚性设定到1时没有振荡的情况下,逐步加快JOG速度,并且适当减少Pn305、Pn306(加减速时间)的设定值;
K、在多次800rpm以上的JOG运行中没有振荡情况下进入定位控制调试;
L、首先将定位的速度减少至200rpm以内进行调试;
M、并且在调试过程中不断减少Pn101参数的设定值;
N、如果调试中发生到达位置后负载出现低频振荡现象,此时适当减少Pn102参数的设定值,调整至最佳定位状态;
O、再将速度以100~180rpm的速度提高,同时观察伺服电机是否有振动现象,如果发生负载低频振荡,则适当减少Pn102的设定值,如果电机发生高频振荡(声音较尖锐)此时适当减少Pn100的设定值,也可以增加Pn101的数值;
P、说明:Pn100 速度环增益 Pn101 速度环积分时间常数 Pn102 位置环增益Pn103 旋转惯量比 Pn401 转距时间常数。
7、在定位控制中,为了使低刚性结构的负载能够减少机械损伤,因此可以在定位控制的两头加入一定的加减速时间,尤其是加速时间;通常视最高速度的高低,可以从0.5秒设定到2.5秒(指:0到最高速的时间)。
8、电机每圈进给量的计算:
A、电机直接连接滚珠丝杆: 丝杆的节距;
B、电机通过减速装置(齿轮或减速机)和滚珠丝杆相连: 丝杆的节距×减速比(电机侧齿轮齿数除以丝杆处齿轮齿数);
C、电机+减速机通过齿轮和齿条连接: 齿条节距×齿轮齿数×减速比;
D、电机+减速机通过滚轮和滚轮连接: 滚轮(滚子)直径×π×减速比;
E、电机+减速机通过齿轮和链条连接: 链条节距×齿轮齿数×减速比;
F、电机+减速机通过同步轮和同步带连接: 同步带齿距×同步带带轮的齿数×(电机侧同步轮的齿数/同步带侧带轮的齿数)×减速比; 共有3个同步轮,电机先由电机减速机出轴侧的同步轮传动至另外一个同步轮,再由同步轮传动到同步带直接连接的同步轮。
9、负荷惯量:
A、电机轴侧的惯量需要在电机本身惯量的5~10倍内使用,如果电机轴侧的惯量超过电机本身惯量很大,那么电机需要输出很大的转距,加减速过程时间变长,响应变慢;
B、电机如果通过减速机和负载相连,如果减速比为1/n ,那么减速机出轴的惯量为原电机轴侧惯量的(1/n)2;
C、惯量比:m=Jl /Jm 负载换算到电机轴侧的惯量比电机惯量;
D、Jl (5~10)Jm;
E、当负载惯量大于10倍的电机惯量时,速度环和位置环增益由以下公式可以推算 Kv=40/(m+1) 7=Kp=(Kv/3)。
10、一般调整(非低刚性负载):
A、一般采用自动调谐方式(可以选择常时调谐或上电调谐);
B、如果采用手动调谐,可以在设置为不自动调谐后按照以下的步骤;
C、将刚性设定为1,然后调整速度环增益,由小慢慢变大,直到电机开始发生振荡,此时记录开始振荡的增益值,然后取50~80%作为使用值(具体视负载机械机构的刚性而论);
D、位置环增益一般保持初始设定值不变,也可以向速度环增益一样增加,但是在惯量较大的负载时,一旦在停止时发生负载振动(负脉冲不能消除,偏差计数器不能清零)时,必须减少位置环增益;
E、在减速、低速电机运行不匀时,将速度环积分时间慢慢变小,知道电机开始振动,此时记录开始振动的数值,并且将该数据加上500~1000,作为正式使用的数据;
F、伺服ON时电机出现目视可见的低频(4~6/S)左右方向振动时(此时惯量此设定值很大),将位置环增益调整至10左右,并且按照C中所述进行重新调整。
11、调整参数的含义和使用:
A、位置环增益: 决定偏差计数器中的滞留脉冲数量。数值越大,滞留脉冲数量越小,停止时的调整时间越短,响应越快,可以进行快速定位,但是当设定过大时,偏差计数器中产生滞留脉冲,停止时会有振动的感觉; 惯量比较大时,只能在速度环增益调整好以后才能调整该增益,否则会产生振动;
B、位置环增益和滞留脉冲的关系:e=f / Kp 其中e是滞留脉冲数量;f是指令脉冲频率;Kp是位置环增益; 由此可以看出Kp越小,滞留脉冲数量越多,高速运行时误差增大;Kp过高时,e很小,在定位中容易使偏差计数器产生负脉冲数,有振动;
C、速度环增益: 当惯量比变大时,控制系统的速度响应会下降,变得不稳定。一般会将速度环增益加大,但是当速度环增益过大时,在运行或停止时产生振动(电机发出异响),此时,必须将速度环增益设定在振动值的50~80%。
D、速度积分时间常数: 提高速度响应使用;提高速度积分时间常数可以减少加减速时的超调;减少速度积分时间常数可以改善旋转不稳定。
十二、伺服电机抖动,怎么办?
伺服电机为珠海运控的,当上方连杆没装上时,一切看起来正常;一旦连杆装上以后,电机就自己左右摇摆,参数设置半天也没整好。注:未接有减速器这个现象说明两个问题:
1、负载惯量远大于电机本身惯量;
2、两部分连接的刚度较低,使负载产生了谐振。
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只能调的很软,也就是刚性要调低,反应速度要减慢。具体的方法是关闭积分,同时降低位置环增益。
如要解决也需针对这两个问题下手:
1、推荐增加一个减速机,这样负载折算到电机的惯量就大大降低,日本伺服通常要求负载/电机惯量比小于5:1。
2、负载与减速机的连接要牢固,增加刚度。
以上两个措施要同时使用才好,如果负载本身刚度低就没办法了。在这个情况下,即使电机不震动了,快速启停时负载也会震动。
十三、怎样解决伺服电机在定位点突然停止引起负载的抖动问题呢?
可以试一下用有加减速脉冲输出指令来做,突然停止引起负载的抖动是转动惯性与减速力矩矛盾的体现,能想办法减轻但不能彻底消除。最有效的办法是到定位点之前给一段时间逐渐减速。这个要从2方面来解决。根本的,伺服的性能与现场调试;PLC发脉冲。
十四、用PLC发送脉冲控制伺服电机,当没有发送脉冲时,有时电机有微小的抖动,怎么办?
1、伺服参数要调整好,主要是:惯量大小,刚性,
2、有的还需要调整位置比例,积分,微分。
十五、用程序步进电机速启动时,会有抖动声无法启动,用伺服电机能解决这种问题?
跟程序关系不大,应是电机转动惯量不够导致,建议换大点的步进或者伺服,伺服可以过载。
十六、伺服电机快速有抖动什么原因?
1、伺服配线:
a.使用标准动力电缆,编码器电缆,控制电缆,电缆有无破损;
b.检查控制线附近是否存在干扰源,是否与附近的大电流动力电缆互相平行或相隔太近;
c.检查接地端子电位是否有发生变动,切实保证接地良好。
2、伺服参数:
a.伺服增益设置太大,建议用手动或自动方式重新调整伺服参数;
b.确认速度反馈滤波器时间常数的设置,初始值为0,可尝试增大设置值;
c.电子齿轮比设置太大,建议恢复到出厂设置;
d.伺服系统和机械系统的共振,尝试调整陷波滤波器频率以及幅值。
3、机械系统:
a.连接电机轴和设备系统的联轴器发生偏移,安装螺钉未拧紧;
b.滑轮或齿轮的咬合不良也会导致负载转矩变动,尝试空载运行,如果空载运行时正常则检查机械系统的结合部分是否有异常;
c.确认负载惯量,力矩以及转速是否过大,尝试空载运行,如果空载运行正常,则减轻负载或更换更大容量的驱动器和电机。
十七、引起伺服电机振动的原因是什么?
1、伺服电机的抖动鸣叫跟本身机械结构(如直流伺服电机经常出现的电刷故障)、速度环问题(速度环积分增益、速度环比例增益、加速度反馈增益等参数设置不当或伺服系统的补偿板和放大板故障)、负载惯量(导轨或丝杆出现问题)、电气(制动没打开,速度环反馈电压不稳)有关。
2、电机不转时很小的偏移会被速度环的比例增益放大,速度反馈产生相反转矩使电机来回抖动。降低积分增益会使机床响应迟缓,刚性变坏。加速度反馈是利用电机速度反馈信号乘以加速度反馈增益(pa.2066)对转矩命令进行补偿实现对速度环振动控制。位置指令脉冲与反馈脉冲不相等时共同产生速度脉冲指令。A=F*Ks,F为指令脉冲频率;Ks是位置环增益;A为加速脉冲。Xe=F/Ks,Xe为位置偏差脉冲。因此增益大速度就大,惯性力就大;增益越大,偏差越小,越易产生振动。 先检查下制动是否打开。在FANUC系统中可以调节以下参数来消除由于参数设置不当引起的振动: pa.2021(负载惯量),pa.2044(加速度比例增益),pa.2066(加速度反馈增益)。
十八、伺服电机叫,而且围绕一点来回震荡是怎么回事?
最近碰到过此类的问题,控制卡控制伺服,仔细观察X轴丝杠在来回的作圆周运动,不是很明白应该调整哪些参数来解决,MR-E的伺服,卡输出1000个脉冲,1个脉冲走10个u。
来回调整速度环和位置环增益试试。我碰到这种情况是因为速度环增益太低,积分因子也比较低造成的。降低驱动器上的位置增益。 目前位置环增益是自动模式,而且最近是想增加位置环增益改善滞留脉冲的影响。那就增加速度环增益试试,不过可能更糟,改个大点儿的电机试试。使用伺服监控软件如何调好伺服的增益? 如何看曲线来分析系统的响应?如果参数调好了,在伺服快定位结束的时候会不会一定会发生超程,这时有微小的振动呢?2号参数的第四位是机械共振频率设置,尽量提高它,应该会有所改善,除非选型不合适,负载的转动惯量远远大于电机转子的转动惯量。一般振荡多是积分作用过强,调节时还可以适当加大位置环比例增益。
十九、引起伺服电机振动的原因是什么?
(1)机械结构不顺畅,机械结构松动
(2)驱动器的刚性参数调的太高,引起共振
(3)伺服功率不够
(4)还有可能是伺服控制的参数调节有点问题,比如位置增益,速度增益等配合不好
(5)伺服电机的编码器故障反馈量不对(或选型不对)
(6)伺服驱动控制器有干扰信号.驱动板有尘造成临界短路状态
(7)电机本身绕阻出现了问题
二十、安川伺服电机08A的抖动,怎么办?
安川伺服电机08A的,机床在运行时会抖动,有时会尖叫,试过F001调刚性,出厂时是6,现在改5,4都没用,机床用的新代的系统,系统里也改过刚性增益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首先要确定是不是伺服的问题,如果确实是伺服的问题,那么刚性调节一般多少会起一点作用,如果效果实在不行,就用手动调整速度环,Pn110.0=2;Pn103=x%(x根据机器情况设定,如果不知道设定100,200试试也无妨);然后加大速度环增益Pn100(1-2000),或者减小微分时间PN101(15-51200)。如果还是不行,那就是上位系统的问题了。
二十一、交流伺服电机抖动故障怎么解决?
(1)先确定转动部分是否存在问题。比如连轴器,导轨等使伺服电机转动受力变动过大致电机抖动
(2)转动没问题就是参数问题,把速度环参数,位置环参数调小。调整(从小到大)
(3)驱动器有无报警
(4)编码器坏有时都会抖动
二十二、伺服电机运行时抖动,怎么处理?
工作台上的伺服电机,在调试的时候曲线很正常,一旦带了负载,运动的时候就会在运动方向上前后抖动,出料的时候就会看到料块上切割面有均匀锯齿。
1、电机功率多大?转子转动惯量多大?
2、是否带了减速器?系统是否做了消除间隙的处理?
3、传统系统等效到电机轴上的转动惯量多大?还有一些其它相关参数。
三洋的伺服驱动器,全闭环,调整了电流环参数,电流前馈,P参数和I参数,负载惯量比调到400左右,用联轴器连接的丝杆,打激光干涉仪丝杆运动方向是测过的,不带载的情况下系统分析曲线在700和2000赫兹有共振,用滤波器滤除了,带负载情况下负载惯量比越大产生的锯齿越密集,降低刚性可以使情况好转但是不能达到设备所要求的性能。
(1)系统是否做了消除间隙的处理?
(2)“降低刚性可以使情况好转”,系统刚性如何降低的?
(3)“不带载的情况下系统分析曲线在700和2000赫兹有共振”,带负载能否测一下系统是否仍有扭振?
(4)伺服扭矩不够?
(5)滚珠丝杠的导程不对?
(6)负载的转动惯量过大,导致电机运行时过冲了?
二十三、AB伺服电机发烫,抖动,怎么处理?
电机的加速度减速度都在1万以上,电机有发烫现象(其他几台正常的都基本没有温度),电机是垂直安装,下降距离很短,停止时跳动很厉害,像有弹性。
(1)应该是轴承有径向间隙了
(2)垂直安装的伺服电机要带刹车,你加减速快,可能是电机刹车发热了
(3)电机抖动有可能是刚性问题
(4)编码器位置偏移了零点
二十四、伺服电机在转动的过程中还有停下后老是颤动怎么办?
用伺服电机带动转盘转动,每转180度停一次,但是停下后转盘老是颤动,好像伺服电机的轴锁的不是很牢固,怎么办呢?
这个好像惯量大,可以更换大功率电机或加减速机。
二十五、伺服电机抖动和异常声音,怎么办?
机械部分拆开后并无异常,连接轴也没有摩擦的痕迹。拆下电机以后让其空载转动时无任何异常。但是一旦与机械部分连接后便会出现强烈抖动和异常声音。
机械共振主要是因为丝杆等机械部分与伺服里面的频率合上,产生的机械共振现像,一般的伺服控制器里面有设置屏蔽相应的共振频率。
还有就是伺服控制器里面的PID值也会引起机械共振,你可以把PID值先自动演算一下,如果还是不能正常工作可以手动修改至伺服控制器正常,这两点一般可以解决伺服引起的共振现象。
二十六、松下伺服电机抖动怎样处理(负载稍大电机抖动)?
1.惯量比设定是否得当,有可能电机惯量选型偏小
2.增益设定是不是过高导致
二十七、三菱伺服电机抖动的可能原因?
1、伺服负载过大(伺服选小了)
2、伺服刚性没调好
3、丝杆没选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