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美的、海尔、格力营销渠道差异是什么?有什么优缺点?
海尔的营销战略:
1、先难后易:先抓“客户”后攻“对手”。
海尔总裁张瑞敏多年来的每个成功,其最根本依靠的一条是,永远不对顾客说“不”,永远把迈克尔·波特竞争模型(它包括“对手”即同行、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竞争者、供应商和客户五个竞争对象)中的“顾客”奉为“上帝”;视作最重要的、第一位需要攻下来的“敌人”。因为只有“攻占”了客户的心,才有可能战胜“对手”。
2、先难后易:先攻占制高点再及其它。
在作为被攻占的客户、客户群市场选择上,海尔同样实施“先难后易”的策略。这就是,在深入有效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基础上,先进攻最难攻打的“客户群”,待“最难客户群”攻打下来之后,再攻较容易攻打的客户群。在全国范围内先攻打上海、北京、广州,然后再攻打其它市场。在国际范围则先攻打德国、美国市场,然后再拓展到其它国际市场,其优越性是显然的。因为大体说来,消费时尚亦有一个梯度传递效应。
3、先难后易:先把握战略枢纽再及其它。
毛泽东在总结胜利经验时指出:要打胜仗,应当从战略枢纽上把握战役;从战役枢纽上把握战斗动作。张瑞敏之“先难后易”实质上正是这样把握事物之枢纽、大系统,然后再攻具体细节、子系统的。比如,按照他的3个1/3大战略思路,第一个是先在美国实现了国际化,即在这样一个国家打造了包括设计、制造、销售三个中心在内整合为一体的“美国海尔”。这一举措的实质在于,它最先抓住了现代市场化、资本化经济最发达,企业市场化机制最完备的因素;抓住了海尔走向国际化的当代最高战略枢纽,具有空前重大的意义和作用。这样做:(1)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2)可以最及时、有效而科学地抓住当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3)有利于最早抓住新的业态形式,加快向信息化跨越的步伐。
4、先难后易:先抓“能力”,后抓规模。
经验一再证明,干企业,一个极其重要的道理必须明了,这就是企业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是买不来的;能从市场上买来的,只能是资源。而企业之能否生成,长大,又主要是靠能力,而不是靠资源。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论点是:向上的东西表现在质上;向下的东西表现在量上。“先难后易”作为张瑞敏的卓越思维模式尤其表现为在其长期的战略发展思路上,始终坚持先抓人的素质、企业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的升级换代;后抓企业发展规模,即先“抓强”而后“抓大”。
5、先难后易:先抓“心胜”,后抓“物胜”。
要赢得客户,第一位的是“心胜”,即在心理上让人折服。而要心理上的真正折服,那就不仅只是一般的产品质量好些,或者技术水平高些就可以达到的事情;它必须是从产品质量,到服务,到品牌等等在同客户互动关系中,所有要素之整合令顾客满意,才能达到。海尔从一开始就贯彻张首席的“卖信誉不卖产品”的营销宗旨。而其核心之点在于,时时刻刻以赢得人心作为首位的准则,而其关键就尤其体现在服务上。
格力的营销战略:
在家电领域,很多品牌在市场上踌躇不前,而格力却是逆势而发,不仅实现了销售的大幅度增长,而且拉大了与其他一线品牌的距离。因而,不论是其他企业,还是行业舆论,都在寻找格力成功的原因。而多数企业以及媒体都把格力的成功归结于格力模式的成功。
因此,一些企业据此就急急忙忙调整市场策略,把格力模式作为学习的样板,也开始组建自己的各个区域销售公司。一时间似乎有一种扎堆儿学格力的势头。
不可否认,格力在行业整体陷入调整之际,还能够保持较高速度的成长,与其渠道模式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关系。正是格力在渠道上的优势,敢在众多厂家面对不平等敢怒不敢言之际站出来向国美叫板,从而坚定了传统经销商与格力合作的信心。
格力空调的销售模式并不神秘,关键存在三点成功的因素,第一点,淡季贴息返利、年终返利,甚至不定期返利政策,能够很好的稳住经销商。第二点,是格力的“股份制区域销售公司”模式,通过相对清晰的股份制产权关系,很好地解决了利益的创造和分享的问题。第三点则是一个以朱江洪、董明珠为主导的诚信践诺、制度严谨、执行到位的企业文化的张力,能够聚拢到一批大户经销商一起打拼市场。
既然实践证明格力模式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模式,现在又有那么多的企业表明要学格力模式,那么是不是说只要学了格力模式,就能够像格力一样在市场上纵横捭阖?回答是:不一定!格力模式不是一种包打天下的灵丹妙药。
从本质上讲,营销模式不过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企业的经营除了营销模式,还受制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产品规划、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最主要的还是解决好发展战略问题。
格力稳定的发展战略是最有特色的,很值得力图赶上或者超越的企业学习。在发展战略上,除了格力一贯塑造的专业形象外,最突出的一点莫过于对品牌建设的持之以恒,不像有些品牌那样急功近利。另外与营销模式相比较,产品似乎更为重要。格力之所以在国内市场上能够持续处于强势地位,领先同类竞争品牌,最基本的是产品的过硬。
其实,在国内这样一个地缘广大、层次多样、消费能力差别明显的市场上,营销模式也应该是多样性的,适合格力的未必适合其他企业。格力模式也未必能包打天下,切合自己的实际才是最好的。海尔的专卖店加大连锁,美的的区域代理加直营,志高的两条腿走路,格兰仕“为你而变”的多种模式并存,都不失为有自己的特色。为什么非要套搬格力的营销模式呢?弄不好“画虎不成反类犬”,得不偿失更麻烦。
市场营销是指,企业发现或挖掘准消费者和众多商家需求,从整体的营造以及自身产品形态的营造去推广、传播和销售产品,主要是深挖产品本身的内涵,切合准消费者以及众多商家的需求,从而让消费者深刻了解该产品进而购买的过程。
在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国家,营销不应该一成不变。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在消费品行业、B2B行业(businesstobusinessindustries)和服务业,营销方式也是不同的。而在同样的行业里,不同的企业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营销方式。营销学是关于企业如何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学科。营销学用来辨识未被满足的需要,定义、量度目标市场的规模和利润潜力,找到最适合企业进入的市场细分和适合该细分的市场供给品。满足用户的需求甚至为用户创造需求。
格力与美的距离 差的不仅是四个“董明珠带货”
作者丨君平
出品丨鳌头 财经 (theSankei)
常年“贴身肉搏”的家电“冤家”格力电器(000651.SZ)和美的集团(000333.SZ)再一次因同日发布财报撞车,而与此前双方业绩持续缠斗不同,这一次格力不管是营收和净利润等方面,美的终完败格力,且连格力董事长董明珠持续叫板的小米集团(01810.HK)也以碾压优势将格力甩在了身后。
8月30日,格力、美的先后发布财报,2020年上半年格力营收695亿元,净利润63.6亿元,而美的营收则为1397亿元,净利润139亿元。美的营收、净利均超过格力两倍以上。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格力电器的“基本盘”空调业务营收也被美的反超。
财报显示,格力上半年空调业务营收413.33亿元,而美的上半年暖通空调业务营收640.3亿。
虽然借助格力董事长董明珠的带货思路,让格力快速实现拥抱新零售,但仅靠董明珠持续的带货思路,似乎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格力集团上半年的业绩疲态。
最“难看”财报 格力净利遭腰斩
“同比下降”是格力2020年半年报的总体基调。
格力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格力营收695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972亿元的营收下滑28.57%,其中制造业收入467亿元,同比下滑40.35%;净利润更是遭到“腰斩”,63.62亿元的净利同比下降53.73%;经营现金流也不容乐观,由去年同期的164亿正向现金流变为负向45亿元,同比下降127.45%。
营收、净利、现金流如同三个叉号,为格力这份财报打上了“不及格”的成绩。
对于业绩的下滑,格力解释为“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防控隔离措施对暖通空调行业的生产、销售活动均造成冲击。”
实际上,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国内空调市场整体业绩承压。
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家用空调零售量同比下降14.3%、零售额同比下降26.9%;根据《暖通空调资讯》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中央空调市场同比下滑22%。
但问题在于,同样受到疫情的冲击,格力的下滑幅度却远超其他家电企业。
鳌头 财经 整理对比多家公司财报发现,今年上半年美的营收、净利分别为1390亿元和139亿元,同比下滑9.56%和8.29%;海尔电器上半年收入为350.7亿元,同比下降5.1,公司股东应占期内溢利为13.35亿元,同比下降27.3%。面对其他企业个位数的下降幅度,格力的跌幅有些“说不过去”。
“格力上半年业绩下跌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其产品结构太过单一,空调收入占比总营收80%以上,面对市场环境变化时,抗风险能力就不强。”长期观察家电行业人士向鳌头 财经 表示,另一方面,家电行业价格战的加剧也是格力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之一。
今年上半年家电行业纷纷“以价换量”,其中格力电器价格降幅最为明显。以空调为例,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格力、海尔和美的的空调线上价格分别下降了28.7%、25.1%和19.2%。
对于格力而言,唯一的好消息是其空调毛利仍在行业维持较高水平,数据显示,目前格力空调产品毛利率为32.05%,美的则为24.20%。价格战之下,格力空调产品在盈利能力上略胜一筹。
失守的基本盘?多元化仍未见成效
值得深思的是,格力赖以生存的“基本盘”空调产品已经失守,营收被美的超越。
据了解,1996年以来,格力电器一直是空调领域的霸主,但就今年上半年表现而言,“空调霸主”的称号已经低调易位。
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格力空调业务营收413.33亿元,与去年同期783.25亿元的收入相比下跌47.89%。反观美的,其暖通空调业务今年上半年营收640.3亿元,与去年同期714.39亿元的数据相比小幅下滑了10.37%。
去年上半年,格力在空调业务的营收上超出美的近70亿元,一年的时间角色易位,今年上半年美的的空调收入却反超格力200亿元以上,格力曾“引以为傲”的基本盘已经失守,美的正在加速占据格力曾经的市场。
更为关键的是,在多元化产品上美的更具有优势。
对比美的财报发现,从主营产品构成来看,美的业务分为暖通空调、消费电器和机器人及自动化三部分,三部分所占营收比分别为46.06%、38.14%和6.85%,其各版块所占总营收比与去年也大致持平。
而格力电器主营产品则分为空调、生活电器、智能装备、其他主营和其他业务五部分,各部分所占营收比分别为59.48%、3.19%、0.3%、8.56%和28.47%。数据可看出,格力生活电器与智能装备营收之和占比之和仍不及空调业务零头,产品依赖严重的问题未得到根本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格力空调营收占总营收比有所下降,与去年81.53%的数据相比下降了47.89%,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其多元化发展取得成效。
但实际上,空调业务所占总营收比的下降来源于“其他主营”和“其他业务”占比的上升。格力方面表示,占总营收比28.47%的“其他主营”为大宗原材料集采销售,换言之,此项收入为格力对原材料进行集中采购,再销售给上游配套供应商的“差价”。
而对于占总营收比从去年同期1.06%跃升到今年8.56%的“其他业务”,财报中未有更多披露,鳌头 财经 就此联系格力并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时未得到任何回复。
“就今年财报而言,目前生活电器和智能装备产品营收在其总营收占比仍只有约3.49%,基本宣告其多元化失败。也有一部分原因来自消费者对于格力的品牌认知仍未改变,在大多数消费者看来,格力就是卖空调的,海尔就是卖冰箱的,消费认知的思维定式也导致了格力多元化难以获得市场。”前述观察人士表示。
尾大不掉的经销商 新零售遇阻
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追赶让格力来不及喘息,长久以来,格力线上渠道的落后一直饱受诟病,特别是疫情冲击,线下渠道一度停滞,也倒逼着格力加速向线上渠道转型。然而在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庞大的线下经销商们的利益,是转型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格力向线上转型最为直观的变化是董明珠开始带货了。
今年4月24日,董明珠现身抖音直播间首次为自家产品带货,然而最终效果却并不理想,数据显示最终交易额仅为23.25万元。
变化发生在一个月后,5月10日,董明珠在快手直播实现3.1亿的成交额,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鳌头 财经 统计发现,截至目前董明珠进行的五场带货直播总交易额超178.23亿元。换言之,今年上半年董明珠一人贡献了格力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直播带货让格力尝到了线上渠道的“甜头”,格力也在财报中表示,2020年“格力董明珠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零售模式,公司稳步推进销售渠道和内部管理变革,继续实施积极的促销政策。
然而依靠个人影响力驱动的业绩能否长久?另一方面,发展线上渠道也引起了格力经销商们的不满。
此前有媒体报道,部分格力经销商被要求在直播时下单冲量,直播间低于线下渠道的商品价格也引起了经销商们的不满。鳌头 财经 就相关信息向格力求证,但截至发稿时仍未得到回复。
据了解,目前格力在全国拥有27家销售公司、3万多家终端网点,在转型线上的过程中,庞大的经销商网络显得尾大不掉,转型面临阻力。从财报变化也可看出,线下经销商逐渐被“边缘化”。
以格力旗下河南销售公司河南盛世欣兴格力贸易有限公司为例,鳌头 财经 整理财报发现,2018年上半年格力与其关联交易金额为52.85亿元,2019年上半年则为51.2亿元,基本与上面持平,到了今年上半年其关联交易额则骤降至8.6亿元。
董明珠曾表示,“新零售要让格力3万家专卖店的经销商改变过去的思维、服务理念、服务行为,跟上这个时代。”然而经销商们却并不买账,今年7月,由格力核心代理商组成的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完成减持计划,共减持公司股份4288.1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71%。
在另一方面,美的早已完成线上渠道布局,美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年美的家用空调线上份额为36.5%,排名第一,微波炉、压力锅等多类家用电器线上份额也都占据第一的位置。今年上半年,美的全网销售规模超过 430 亿元,同比增幅达到 30%以上。
格力空调有官方商城吗,他的地址是什么啊
格力空调的官方商城网址是:。
商城支持送货到家,七天无理由退货等服务。
“格力商城”的各项基础运营和外部推广条件均已成熟,格力将依托自身庞大的销售渠道网络,致力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力争用3年时间使其成为空调B2C界的“领头羊”。该平台销售范围涵盖了空调、生活电器、冰箱等共计21款产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