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格力空调今年要分多少红
4月29日晚间,格力电器披露2020年及2021年一季度“成绩单”。2021年一季度,格力电器实现净利润34.43亿元,同比增长120.98%。另外,公司2020年净利润为221.75亿元,同比下降10.21%。
而让股东喜出望外的是,格力电器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0元(含税)。
格力被美的反超,董明珠彻底输了?
作者|林夏淅
编辑|李曙光
格力电器、美的集团半年报在同一天撞车发布后,市场发现,格力电器主营的空调业务“双线失守”。
一方面,其空调业务上半年营收413.33亿元,与自己去年同期相比下滑47.89%。另一方面,老对手美的集团空调业务营收达640.3亿元,格力电器被甩下227亿元。
今年上半年,国内空调零售量同比下降14.3%,零售额同比下降26.9%,但格力电器空调销售额同比下滑47.89%,远大于行业均值。
这其实不是美的集团首次在空调业务方面超越格力电器。2015年,在空调行业高库存以及夏季温度不高的背景下,美的集团在上半年的强势出货,带来了428.17亿元的空调业务收入,小幅度领先于格力电器的419.82亿元。
只不过局势在当年的下半年扭转。2015年全年,格力电器的空调业务收入达到837.18亿元,大幅超过美的集团的644.92亿元。
5年过去, 历史 重现。但这次格力电器若想最终实现全年反超,面临的压力恐将大幅提升。
一位家电行业分析师表示,2020年的最后4个月,或将创下过去十年空调价格的新低,惨烈的价格战即将爆发。
市场期望太高了?
8月30日,2020年半年报公布,格力主阵地告急。
上半年,格力电器收入706.02亿元,同比下滑28.21%;归母净利润63.62亿元,同比下滑53.73%。其中,空调业务收入413.33亿元,同比下滑47.89%。
这是格力电器上市以来最大幅度的下滑。
对比最为明显的,自然是老对手美的。
疫情笼罩下,美的集团有多元产品及线上布局“护身”,2020年上半年收入1390.67亿元,归母净利润139.28亿元,分别同比下滑9.56%和8.29%,相比格力电器而言缓和许多。
更重要的是,美的集团鲜少在空调业务收入方面超过格力电器,而2020年上半年二者空调业务收入分别为640.3亿元和413.33亿元,格力电器仅为美的集团的64.55%,这种程度的反超前所未有。
从毛利率来看,二者在2020年上半年都采取了大幅降价的方式来带动销量,毛利率分别下滑5.1个百分点和7.6个百分点,均回到大约2012年的水平。从结果来看,美的集团更大幅度的降价也确实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除此之外, 格力电器上半年的数据,还服服帖帖地输给了曾经打赌的对象——小米。
2018年,雷军和董明珠的五年赌约最终以格力电器的小幅领先告终,但2020年上半年,小米继2019年以2058.39亿元的收入超过格力电器后,再次凭借66.62亿元的净利润,以微弱优势超过格力电器。这是相比收入而言更具说服力的一次超越。
然而,格力电器这份即使是全面落后的财报数据,仍然有值得打个问号的地方。
从格力电器2015年之后的收入结构来看,除了空调、生活电器、智能装备等制造主业带来的收入以外,有一项称为“其他业务”的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11%至15%之间。但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这项业务的收入分别同比大幅增长了48.21%和39.19%,在总收入中占比提高至目前的29.59%。
所谓的“其他业务”,其实是大宗原材料集采销售业务,具体就是格力电器为自己的上游供应商统一采购原材料,以发挥规模优势,控制采购成本。这种做法,杜绝了被上游供应商掐住命脉的隐患,与供应商间形成互利的协同。
与此对应的,是格力电器上半年出货受阻,存货金额较上年同期的201.81亿元同比增长28.39%至259.1亿元。
这意味着, 格力电器一边面临着存货压力,一边又在为上游供应商大量采购。
上半年格力电器的总体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董明珠认为:这只是长跑中的歇脚,市场对其期望有些太高了。
为什么长期位居国内空调行业第一的格力电器,输在了这个时间点?
过去几年,格力电器在一路向上的同时,也埋下了多元化进展缓慢、线上布局太晚等隐患。在市场需求尚可的时候,这些问题可以忽略不计。一旦碰上疫情下的冷淡市场,问题就集中暴露出来了。
最显著的收入下滑,主要是多元化遇挫导致。
更细致的原因是,疫情下没人敢上门装空调后,格力电器真没啥收入了。
格力电器长期以空调为主要业务,在主营业务中贡献了九成左右的收入。2014年开始多元化发展至今,虽然该有的产品种类基本上都覆盖了,但并不成气候,小家电、智能装备和其他主营业务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最高只达到11.87%。
疫情之下,空调业务一旦哑火,没有其他产品可供支撑,整体收入自然大幅下滑。
与之相反,美的集团一直在全品类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包括空调、洗衣机和冰箱三类大家电,以及众多品类的小家电,且经历了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在精减产品线的同时,将重心向毛利更高的暖通空调类产品转移。
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美的暖通空调类产品贡献了4-5成左右的收入,其他包括消费电器、机器人等业务则贡献了5-6成左右的收入,成为疫情下分散风险的关键。
收入之外, 格力电器不论空调业务层面还是整体层面的毛利率都在大幅下滑,而逐渐向线上转移的渠道调整,或是其中最直接的原因。
过去几年,格力电器虽然在整个空调市场中占据龙头地位,但在线上渠道方面始终落后于美的和奥克斯。
在针对2019年年报的投资者活动中,董明珠曾经承认,格力电器的线上渠道启动确实是晚了一点,有一点“养尊处优、自以为是”,并表示会亲自抓销售,这才有了从4月份开始的7场轰轰烈烈的直播,以及格力电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格力董明珠店”。
根据董明珠的设想,“未来格力要把线下变成体验店,下单可以放到线上,这样不仅能把货源最好地利用起来,线下3万个店就能够成为3万个仓库。”
为了用足够低的价格刺激消费者和经销商进入直播间刷单,也为了将线上渠道大面积铺开,降价无可避免。但在这个阶段进行渠道调整,意味着财报数据上需要同时体现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降价带来的负面影响。
除了收入和毛利率之外,这种负面影响还体现在存货相关的数据上。
在此之前,格力电器依靠强有力的线下渠道打开市场,广大经销商队伍的进货节奏成为其业绩好坏的关键因素。眼下渠道改革正在进行,虽然董明珠表示不会放弃广大线下经销商,但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模式必然需要经历一个磨合期。
2020年半年报数据显示,格力电器的存货达到 历史 最高值。相应的存货周转天数达到82天,接近近十年中的最高值,即2012年的85天。
虽然董明珠曾经回应,很高兴看到经销商正在消化库存,但这种“高兴”背后难免存在自身库存高企的忧虑。
相比之下,美的集团2020年半年报的存货数据要 健康 许多,2020年6月末的存货金额为217.15亿元,同比减少9.9%;上半年存货周转天数降至47天,比格力电器短了43%,运营效率有所提高。
美的此前放话称“至迟2021年实现对格力电器空调业务的赶超”,从2020年半年报数据来看,这一目标似乎已经完成了一半。市场对其正面预期也比较强烈,目前美的集团市值达4696.18亿元,高出格力电器40.71%。
那么,“空调老大”真的要被挑翻马下了吗?
2020年上半年的战局虽然以美的集团领先暂告一段落,但全年来看,局面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中原因在于, 格力电器尚未使出手中的两项杀手锏,一是降价,二是庞大的累积“销售返利” ,两者分别可以在收入和净利润方面对格力电器的全年数据起到充分的提振作用。
降价很好理解。格力空调的毛利率一直比美的空调要高出5-8个百分点,2020年上半年虽然两者均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降价促销,但降价后二者的毛利率仍维持近8个百分点的差距。
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时候,这部分利润空间是格力电器高利润的重要支撑。而市场需求萎缩的时候,舍弃这部分利润将在很大程度上撬动销售额的上涨。
疫情之下,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有所提高,因此美的更大的促销力度或多或少打动了部分消费者。一旦格力电器也“放下身段”卖力降价,再加上本身过硬的口碑和技术,美的空调的价格优势很快就会被格力空调的价格、技术双优势碾压,在收入方面扳回一城并不难。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认为,下半年空调行业将出现一场惨烈的价格战,空调价格将创过去10年新低,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之间必有一场恶战。
除此之外,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的年报数据中均有一项名为“销售返利”的其他流动负债,反映的是经销商能够在未来拿货时予以抵消的金额。截至2020年6月30日,两者的金额分别为287.55亿元和612.4亿元,格力电器是美的集团的2.13倍。
如果充分利用这部分未兑付的返利金额,格力电器今年上半年暂时落后的净利润也可以得到迅速的改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销售返利指的是经销商向格力电器或美的进货时,格力电器或美的按照其进货金额和一定比例计提的返利金额。这部分金额能够在当年至未来1-2年内,通过抵扣提货款的方式得到兑付,类似于“抵用券”的概念。
关键问题在于,兑付返利金额对当期的财务数据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先说结论, 有积极的影响,兑付的销售返利越多,净利率也就越高。
具体原理稍复杂,放在下面给爱学习的同学看,直接跳过亦不影响阅读:
美的集团的销售返利政策在会计处理过程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对于最终净利润的影响,和格力电器也是大同小异。
这种情况下,自然是谁手中的累积未兑付销售返利金额高,谁的主动性就更大一些。如此,格力电器和美的目前分别为612.4亿元和287.55亿元的未兑付销售返利,代表的不同“后劲”,一目了然。
因此,总体上来说,如果格力电器在下半年通过降价抢回上半年失去的市场份额,同时通过释放销售返利弥补因降价带来的利润率下降的问题,那么美的集团很可能失去上半年夺得的领先地位。
大战一触即发,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在9月3日公告其大手笔减持了2000万股,参考市值13.62亿元,公司方面给出的解释为个人资产配置需要。
同一天,格力电器则发布了股份回购公告,计划以30亿元至60亿元的资金回购公司股份。
美的集团今年主推“无风感空调”的概念,格力电器就在央视上打出“空调必有风,无风非空调”的暗讽广告。
不是冤家不聚首,从资本市场到产品市场,无论是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还是方洪波和董明珠两位职业经理人之间,硬仗还将打下去。
董明珠的励志故事
今天要讲述的这位职场成功人士,是一位人称“铁娘子”的女性经济风云人物。她是现任格力集团董事长、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华人女企业家”、“全球商界女强人50强、全球100位最佳CEO”——董明珠。在2013年12月12日央视举行的第十四届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董明珠荣获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跟随我一起了解一下吧。
提起董明珠,竞争对手们是这样形容她的:“董姐走过的路;都长不出草来。”,可见这位铁娘子的厉害之处。而格力内部的员工这样评价自己的女上司“说话铿锵有力,做事雷厉风行,即便不化妆,她也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年轻许多。”媒体们则说“这个女子,虽然36岁前的人生平淡无奇,但36岁后的她,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走出了一条别人无法复制的路。”80后励志网带你一起了解这位女强人的女性职场励志故事。
为什么说董明珠的创业故事很励志,因为很少有人像她这样,36岁再从基层业务员做起,而15年时间,她用自己超乎普通女性的能力,升任格力集团CEO。
一、大器晚成不失天分
董明珠跟那个年代很多人一样,出身也平平,1954年,她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普通人家,1975年参加工作,当时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36岁以前,她的生活也是平淡无奇,没有人会想到,36岁以后的董明珠,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创造了让人无不佩服的职场传奇。
1990年,董明珠毅然辞去工作,南下打工。当时已经36岁的她,到了格力公司,要从一名基层业务员做起。不知营销为何物的董明珠却凭借坚毅和死缠烂打,40天追讨回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款,令当时的总经理朱江洪刮目相看,成为营销界茶余饭后的经典励志故事。这位女强人的创业传奇就是从这里开始。靠著勤奋和诚恳,董明珠不断创造着格力公司的销售神话,她的个人销售额,曾经飙升至3650万元。
二、雷厉风行的女上司
1995年,董明珠成为格力的销售经理,下属们是这样看当时的这位女上司:一个从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她的“牌理”只有一个:自己的原则,自己认为对的。
董明珠上任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在隆冬时分积压了19000套空调。对此,大家通常的做法是每台降价300元卖出了事。董明珠说:“不行,正常产品降价有损形象。”她出人意料的做法是把积压空调分摊给每个经销商。销售员没想到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会烧到自己身上,而且烧个没完。
生活细节上,这位铁娘子还做了这样一个规定“上班时间不许吃东西,一经发现,第一次罚五十,第二次罚一百,第三次走人”。当所有人以为这也就说说而已的时候,一天,董明珠走进办公室,发现8名员工正在吃东西,仅过了10秒钟,下班铃就响了。董明珠毫不客气,每人收了50元。大家目瞪口呆。董明珠说,只要违犯原则,再小的事,都是大事,都要管到底。
一天,有一个年销售额达1.5亿元的大经销商,来格力厂要求特殊待遇,语气中透著不容商量的傲慢。董明珠非但没有理他,反而狠狠反击:把他开除出格力经销网。所有人都在为这位女上司捏一把汗,一个位子还没有坐稳的销售经理,一天之内,竟毫不犹豫地扔掉1.5亿元的年销售额。董明珠的回答很简单:只要违犯原则,天王老子也给我下马。
女强人的铁腕让经销商们不得不服软。许多空调厂往往纵容大销售商,允许他们跨地区经营,这样本地小经销商根本竞争不过,也把市场搞乱了。董明珠这样一做,小经销商可以把规模搞大,也就有了奔头。
三、铁腕解决欠款问题
拖欠货款是中国零售批发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让很多经销商头疼,不信邪的董明珠一年里就把全部问题解决了。她的做法很简单,也很霸道:凡拖欠货款的经销商一律停止发货,补足款后,先交钱再提货。
不过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她这下捅了马蜂窝,大大小小的经销商纷纷向格力老总朱江洪告状,有的甚至宣称:“有她没我。”董明珠没有服软,针锋相对的说:“那就有我没他。”朱江洪劝董明珠:“是不是可以补完款,先发货再收钱?”董明珠微微一笑说:“好啊。”结果款一到账,货却把住不发。董明珠说:“要货?先拿钱来。”董明珠振振有词:“就算别人全这样,我格力也偏偏不。”即使100次撞墙头破血流,董明珠也要撞10l次。欠款这堵破墙一定要倒。
董明珠的强硬带来的效果是:1997年、1998年格力没有l分钱的应收账款,也没有l分钱三角债。此后,大家都相信董姐,不划款,你拿不到一个货;只要划款过去,从不拖欠货的。董姐办事,服气,放心!
四、职场女人的励志奋斗精神
年轻的时候董明珠每天只睡5个钟头,据说现在董明珠也往往是在睡眠或打盹时想问题,一有什么想法,半夜一两点,董明珠会跳起来,拿起本子就记下来,甚至半夜打电话给老总。正是她的这种奋斗精神,许多营销绝招就是这样诞生的。
1995年,董明珠发明了“淡季返利”,即依据经销商淡季投入资金数量,给予相应利益返还。这样把“钱—货”关系,变成“钱—利”关系,既解决了制造商淡季生产资金短缺,又缓解了旺季供货压力。1995年格力淡季回款比上年增加3.4倍,达11亿元,为1996年与春兰总决战做好了市场准备。
1995年,格力叉发明“年终返利”,将7000万元利润还给经销商。
1996年,空调淡季,格力靠淡季返利拿回了15亿元回款。在淡季价格战中,各个品牌只得纷纷降价,甚至零售价低于批发价,批发价低于出厂价,大伤元气。董明珠规定格力l分钱也不能降。到了8月31号,格力却宣布拿出l亿元利润的2%按销售额比例补贴给每个经销商。这样在空调业最困难的1996年,格力销售增长17%,第一次超过春兰。
格力不仅把缩小营销队伍省下的钱补给了经销商,1997年还拿出2.5亿元返还经销商。
董明珠认为:只有经销格力赚钱,才能长治久安。她不仅将紧俏空调品种平均分配,避免大经销商垄断货源,扰乱市场,还推出了空调机身份证,使每台空调在营销部备案。
一般来说,空调9到3月份是淡季,4到8月份是旺季,淡旺季有不同的价格,淡季比旺季低2个万分点。一般厂家都在挖空心思想把旺季从4月提前到3月,以获得更大利润。
1998年,董明珠却突发奇想,在朱总支援下宣布把淡季延长一个月。4月继续实行3月淡季价。格力到手的钱不要。等其它厂回过神来,众多大经销商已纷纷划款给格力抢买格力产品,有厂家长叹:“董明珠也真狠—这么多年,我们从没想到过这一招。”
就这样,15年的时间里,董明珠从一名基层业务员成长为格力的总经理,从05年至今,她一直担任着格力的副董事长、总裁职务。自从董明珠出任总经理后,她和董事长朱江洪,创造了我国商界独一无二的奇迹。在她的领导下,格力电器从1995年至2005年,连续11年空调产销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2003年以后,销售额每年均以30%的速度增长,净利润保持15%以上的增幅!
五、给职业女性的建议:
有媒体采访过董明珠,问她对于职业女性,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董明珠说:女性在职场里打拼,首先是要会做人,什么叫做人?就是我要尽职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这就是目标。很多人会说以后要当总经理,那不叫目标,而是一种私人的目的,不叫目标。我在岗位要做得比别人都好,这就是目标。你每一个都做得比别人好,受到别人的尊重,由于尊重,你的职务就会发生变化。不是为了职业目的去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而成功要怎么理解呢?董明珠从来没有认为这个总经理的职务就是成功的象征,总经理更多的是一份责任,要履行更多的职责,对她来说这不是一个光环,而是一个负担。希望董明珠的职场励志故事能对80后职场人士有所借鉴,祝大家的职业生涯步步高升。
融券余额4天暴增10倍,谁在“套利”格力电器35亿大宗交易?
与公司合作长达15年之久的经销商,也是公司第二大股东的京海互联再度减持格力电器,此次套现额35亿远超前次。作为董明珠的“密友”,京海互联曾在多个场合力挺董明珠,如今格力渠道改革,触碰了其核心利益,此番大举减持或也表明两者有些许“嫌隙”。值得注意的是,在京海互联大举套现格力的同时,疑似有资金借此套利。
“兄弟阋墙”的一幕再度在A股中上演,只是这次的主角不再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而是国内的白电巨头——格力电器。
6月24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京海互联于2022年6月24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了公司股份1.10亿股,占格力电器总股本的1.86%。本次减持后,京海互联持有格力电器的股份比例为6.47%。
事实上,这并不是京海互联首次减持公司股份,与此前不同的是,此次京海互联的减持比例十分之大。
查阅公司 历史 公告后发现,京海互联自2007年入股格力电器后先后减持公司股份共计7次,合计减持数量达2.12亿股,而此次京海互联减持格力电器股份数量超过前六次减持股份之和。
“近两年来,格力电器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倾斜在了线上渠道,但在改革过程中格力的诸多举动侵害了原本线下经销商的利益,不少经销商也因此投入其他友商的“怀抱”,而此次京海互联的大举减持或是标志着其与公司“割袍断义”的决心。”一位市场人士如是评论。
值得一提的是,当大部分投资者还沉浸在这出好戏的走向之际,有一部分“聪明钱”已经借此事开始了一系列的套利行为。
大宗交易前,
格力电器融券额4天暴涨10倍
融券额一直稳定在2亿左右的格力电器突然在大宗交易前几个交易日暴增。
东方财富数据显示,格力融券余额从6月19日的2.24亿元,飚升至6月23日的22.77亿元,不到5个交易日翻了近10倍。
格力电器作为一家大白马,在没有什么明显利空消息的情况下却出现如此大的“做空”资金,不禁让人疑虑。
而24日晚折价35亿的大宗交易或许与此前突增的融券有关。
6月24日,格力电器出现21笔大宗交易,合计成交额高达35亿元,卖方均为财达证券北京首体南路营业部。
从成交价看,分别为30.96元及32.37元,对应折价率8.67%和4.51%。其中,6个机构席位通过大宗交易共买入9536.92万股,买入金额总计达30.44亿元。也就是说,机构接下了绝大多数。
如此看来,此次融券余额短时间大增或涉及“大宗交易+融券”套利。融券方先提前下好足够的空单,而大宗交易一般是折价交易,理论上只要空单的价格高于大宗交易的价格,那么就有套利空间。
数据显示,6月21-23日之间,格力电器的股价在32--33之间震荡。而融资余额增量大部分在22日和23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京海互联是持有公司5%以上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受让方6个月后才能卖出。
“京海互联”,董明珠的“密友”
此次减持套现35亿的京海互联是谁?
时间拨回1997年,当年的董明珠刚刚步入格力电器高管行列不久,便开始在营销模式上创新,独创了“以经销商大户为中心”的核心销售体制。
推行该模式后不久,属于格力的第一家股份制销售公司"湖北格力电器销售有限公司"作为试点很快便在武汉成立。令董明珠惊喜的是,这种特有的营销模式在当时大获成功。
此后公司沿用该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数个“股份制区域销售公司”,并以此对接全国各地的苏宁、国美门店、及其市级和县级经销商和终端专卖店。
依靠着这种独创的销售体制,格力成功与销售商进行了深度利益绑定,并以此塑造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线下渠道体系。也因此,格力在此后的数年间过的顺风顺水,常年位居空调销量榜第一的宝座,被业内传为佳话。
但这种营销模式并非不可复制,其他空调企业完全可以如法炮制,通过挖人来抢占本属于格力的销售渠道。而对于已经尝到甜头的董明珠而言,自然不会轻易让这些珍贵的分销渠道流向他人,为了进一步绑定经销商,董明珠不惜予以“重金”只为将它们悉数留住。
董明珠曾公开表示,"会要把销售商的利益看得比制造商更重要"。
2006年8月,10家格力地方销售公司合资成立了京海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京海互联前身),2007年4月,格力集团与京海担保签署股权转让协议,转让其持有的10%的格力电器股权。
至此,格力与其线下渠道的关系再也不可为他人所撼动,而京海互联也此后多年间成为了格力空调业务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
哪怕是格力电器向线上渠道倾斜已经过去了2年之久,该渠道所销售商品的占比仍然较低。公司内部人士表示,2021年格力电器线上收入的占比仅为13%~14%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京海互联所扮演的角色远不止于此,其不仅是格力空调主业的重要支柱,还是董明珠的重要“追随者”。
接掌格力的10年间,董明珠打了大大小小无数场“仗”,跟股东斗、跟竞争对手斗、跟互联网公司斗,经销商是董明珠在格力集团数十年大大小小内部外部的斗争中,最忠实的拥趸和最可靠的靠山。
2017年2月24日,燕赵汇金与董明珠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所持有的7.4627%银隆新能源股权,作价10亿元转让至董明珠。董明珠持股比例上升至17.4627%,成为第二大股东。
而彼时燕赵汇金手中的珠海银隆股权可是个“香饽饽”,就在燕赵汇金与董明珠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前不久,关于珠海银隆的利好消息层出不穷。
2017年2月22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与珠海银隆签订了一项金额高达200亿元的合作协议。此外,当时市场中还传出了珠海银隆计划独立上市的消息。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燕赵汇金却以当时入股珠海银隆的成本价将这部分股权拱手让给了董明珠。而在一番抽丝剥茧后不难发现,燕赵汇金与董明珠其实早有渊源,而燕赵汇金背后正是格力电器的董事徐自发。
公开资料显示,燕赵汇金的联系电话为"010-88354620",这与北京芯联技术有限公司的联系电话相同。
企查查数据显示,2018年6月7日以前,北京芯联的大股东为河北国傲,持股比例高达99.9%。而徐自发则是通过石家庄华方德亿可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持有河北国傲20%的股权。
至此,徐家发与燕赵汇金的关系终于浮出水面,而徐自发在董明珠收购珠海银隆股权方面所做出的的贡献也不绝不仅限于“平价转让股份”。
当时市场中有声音认为,董明珠投资珠海银隆的资金来源也与燕赵汇金有关。
而徐自发作为格力的元老之一,其不仅是格力电器的董事,更是掌控格力电器河北区域主要的经销业务的主要负责人。其通过河北格力电器营销有限公司持有京海互联5.6%的股权。
也就是说,一旦京海互联与格力“决裂”,格力在业务上的承压是必然的,而在业务转型方面,董明珠也将失去重要的“追随者”。
“返利王朝”式微,
格力渠道变革触动经销商利益
即便是转型会犯经销商的“众怒”,格力乃至董明珠仍坚定转型。
过去在空调行业高增长的那些年,格力电器依靠着旗下的“销售铁军”打遍天下无敌手,吃下了空调行业的大半江山。
但随着全国空调市场的逐步饱和,公司空调业务的增长变得越发困难。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9年我国空调产量和销量逐年增长,但2017年以来,我国空调销量开始低于产量,行业产销率初年下滑,2019年我国空调产量为21866万台,超出销量500万台,产销率为97.9%,空调行业供需失衡使得行业下行压力增大,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使得中国空调行业增速回调。
时至今日,空调行业整体供过于求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变。产业在线发布家用空调产销数据,2021 年12 月家用空调生产1253.1 万台,同比下滑2.46%,销售1152.24 万台,同比下滑0.32%。
尤其是在疫情的重压之下,格力依赖传统线下渠道的劣势已经暴露无遗,公司曾引以为傲的线下渠道模式逐渐沦为了“低效和落后”的代名词。也就是此时,格力对于重塑渠道竞争力的愿望变得空前迫切。
格力自2019年开始销售体系改革,线上分销商城“格力董明珠店”上线。自此,线上销售在格力销售体系中的比重不断加大。2020年疫情期间,董明珠更是亲自下场进行直播带货。
而在董明珠带货直播后,诸如“连董明珠都要放弃坚守多年的线下渠道转而投向线上了吗?”的言论在市场中层出不穷。
对于此种言论,董明珠曾表示,经销商体系改革关系到很多人的就业,线上线下的融合,是她希望的方向。
但事情真的能按照董明珠的预期所发展吗?这个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不少经销商都曾表示,做格力的收益这几年已经大不如从前,补贴和返利都削减了很多。从基层经销商到区域总经销,都背负着格力下达的高额销售任务,一级一级往下压,只能逼着基层经销商打款压着几百万的库存,再自己想办法卖出去。
在公司的“压榨”以及“轻视”下,不少原本忠于格力的经销商纷纷转投了美的。
2020年8月6日,有媒体报道称,原山东格力销售公司业务骨干团队,带领旗下格力专卖店客户投靠美的空调,成立美的空调在山东第四个业务平台山东盛美卓越电器销售有限公司。
从工商资料来看,这家公司成立于2020年7月28日,股东苗培远持股70%、马兆学持股30%,监事为王建。
苗培远曾是山东格力空调销售总监,王建则为山东格力空调济宁办总经理,都是昔日格力山东经销体系的得力干将。
本文源自环球老虎 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