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怎么解决格力空调库存太多资金积压严重,成本高 问题
- 2、空调写实:美的赶超、格力转型、海尔执念
- 3、格力停止对河北经销商供货,停止供货原因是什么?
- 4、“国产埃尔法”库存成灾,董明珠斥资30亿,年销不足2000台
- 5、格力“低头”空调市场酝酿格局之变
- 6、格力、美的,田忌赛马的终结
怎么解决格力空调库存太多资金积压严重,成本高 问题
处理积压库存和呆滞物料的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退货(原分销商)因减产导致的库存积压,最好的法是以退货方式通过原分销商来解决,因为原分销商或许能将物料转卖给其他客户或甚至退回原厂,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积压库存越早处理越好,否则会变成呆滞物料,甚至废品!代销(独立分销商)国际流行的法是通过独立分销商代销OEMConsignment,最大程度的提高剩余库存的物料价值。一般,OEM工厂肯定会有固定的独立分销商作为自己的供应商,同时还会选择这些独立分销商的某一个作为自己的剩余库存的代销商。代销的法有多种,包括指定价格、利润分成、寄卖等等。清仓最简单的法就是将全部的呆滞物料打包处理,这样能迅速套现,回笼资金。一般的做法是通过独立分销商竞标或打包报价的方式,按物料原值的百分比方式报价。报废所有人都明白,最糟糕的法!目前国内由于传统的财务制度和落伍的供应链管理,以不作为的消极方式对待积压库存,以致产生呆滞物料。因为这样的方式,在财务帐面上没有损失,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直至呆滞物料在仓库中挤占了正常物料的位置,大家痛定思痛,报废,唉!(殊不知,独立分销商有大把的现金和渠道帮助你处理剩余库存。控制物料成本的法多种多样。除上述法外,还有货款的控制呀,物流成本的控制呀,等等。但最佳的控制物料成本的法就是贵我两方的双赢。杀鸡取卵,过河拆桥,最大限度的压榨我们供应商,临了你碰到鸡飞蛋打,回头无岸,别怪我没说过哟。
空调写实:美的赶超、格力转型、海尔执念
一直以来,格力、美的、海尔三大品牌,占据了中国空调行业的半壁江山,品牌格局也比较稳定。但近一两年在行业进入存量时代,增长区间有限的情况下,空调行业增速逐渐放缓,对整个行业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一年来,我们看到了美的、格力、海尔三巨头不一样的发展姿态,美的紧盯第一、努力赶超,格力地位不稳、积极转型,海尔大胆创新、营销不够,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尽显各自的发展特点,或许这才是空调行业的真实写照。
美的赶超:紧盯“第一”,努力追量
近两年来,要说空调行业谁的声量最大,美的肯定当仁不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在获取市场份额上的努力。
因此,我们看到从2020年上半年开始,美的首次在营收方面超越格力,空调市场份额从线上开始也出现首次超越。
据奥维罗盘数据显示,2020年美的空调线上市场份额达到34.26%,同比增长3.75个百分点,居市场第一位;线下渠道方面,美的空调市场份额达到34.71%,同比提升5.86个百分点,位居市场第二位,几乎与格力持平。凭借线上渠道的优势,美的空调2020年首次取得线上、线下总销量冠军之位。
到了2021年,美的空调实现了对格力的全面超越,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市场份额都超过了格力,这无疑是空调品类的一个转折点,美的空调追逐“第一”的目标也终于有了实质性的结果。
在市场增长下滑的趋势下,以低价提量无疑更有优势,格力、海尔的价格普遍比美的高,自然在短时间内会处于下风。因此,虽然现在美的位居第一,但未来只要格力、海尔肯让利,走美的一样的低价策略,想超越美的还是很有机会的,但这势必会引起一场空调行业最大规模的价格战。
但从整个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来看,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美的空调这样的路子是否合适,看来还是要打一个问号。
格力转型:地位不稳,积极调整
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并获得市场和用户的认可,确实是非常优秀。在中国家电市场,格力就是这么一家优秀的企业。
但在近两年与美的争夺“空调一哥”的过程中,格力空调的发展则略显吃力,份额逐步被美的、海尔蚕食。
对于格力来说,市场地位不稳,不是格力空调技术和品质不够好,而是与消费者的需求正在拉大距离,消费者的权衡天平发生了改变。空调制冷制热效果好以前是格力发展的长板,而在当下成为行业均有的平板之后,格力建立的“好空调”形象已经难以在消费升级下继续享受红利。例如,在格力还在卖“好空调”的时候,美的已经推出了套系化方案,与美的其它家电搭配销售;海尔独家首发全屋空气定制场景,跳出了“卖空调”的层面。
当然,作为空调行业的老大哥,格力也在不断积极调整,尤其转型走上“网红”路线,寄希望借互联网的东风实现翻盘。因此,我们看到格力不仅请出了董明珠进行直播带货,网红秘书孟羽童也一起上阵,销量确实比较可观,甚至在2021年双十一期间,全网空调销售额达到30亿+,击败海尔和美的,拿下全网空调零售第一。
从本质上来看,格力空调的调整步伐还需更大,比如“十年整机免费包修”政策的推出,可以说是格力憋出的大招了,用户买不买账,值得拭目以待。毕竟在美的持续扩大领先优势,海尔开启奋起直追模式扭转局面的情况下,格力想要保住当下的成绩,显然需要这样更深层次的发力。
海尔执念:大胆创新,营销不够
人们发现,在美的、格力“酣战”的时候,同样是空调三巨头之一的海尔却越跑越快,从刚发布的2021年数据就可见一斑。
从纵向看,海尔空调市场份额从2016年到2021年连续5年领涨,从10.5%上升到17.9%;从横向看,海尔空调在三巨头中唯一实现正增长,2021年零售额增幅16.4%,实现行业第一高增幅。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年光看格力、美的打的不可开交,没想到海尔也在悄悄努力。
其实,这是海尔的一贯作风了,之前就有人表示海尔空调不懂得营销自己,“重研发、轻营销”一直是其给行业留下的印象,不善于向外界表达自己,总是默默的做一些事情。最为明显是的广告投放数据,根据第三方数据显示,无论是在电视、网络还是户外媒体,格力和美的媒体投入都远超海尔空调。
但在创新研发这件事上,海尔空调却总是走在前端。比如,在2020年疫情刚爆发时,“56度C”这个词突然火了,而这正源于海尔发布的行业首个56度C除菌空调,蒸发器温度可达56 以上,除尘除菌率高达99%,为用户升级疫情下的 健康 空气场景体验。正是海尔在创新上的高调,引发了行业跟进,美的空调推出“56 +30分钟”的企业标准,海信推出57 等相似功能产品,格力也在当时推出了杀灭新冠病毒空气净化器。
对于空调行业来说,在有的企业追量、有的企业进行渠道变革的时候,确实需要海尔这样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空调三巨头都坚定地走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美的持续追求市场销量,格力以渠道变革寻求业务增量,海尔以创新推动产品惠及更多用户。在2021年行业持续下拓的背景下,2022年空调市场竞争将依然激烈。进入2月,三大品牌已摩拳擦掌,开始备战每年最盛大的营销活动,格力的红四月、美的的火三月,海尔的 健康 空调节……谁能够在激烈的存量市场做出更迅速的反应,谁或将成为2022年新的“空调之王”。
格力停止对河北经销商供货,停止供货原因是什么?
这可能会跟董明珠的霸道管理方式有关,也跟格力空调和各个经销商的关系有关。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格力空调的管理方式变得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在对待各个经销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董明珠的霸道管理方式不仅会涉及到品牌的销售,同时也会涉及到自身跟各个经销商的关系。在此之前,河北经销商一直是格力空调的铁杆盟友,谁也没有想到河北经销商会选择直接销售格力空调竞争对手的产品,市场普遍不看好格力空调的后续发展前景。
格力空调将会停止对河北经销商供货。
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格力空调停止对河北经销商供货,而是河北经销商将不再从格力空调拿货。对于格力空调的河北经销商来说,这个经销商会选择直接销售飞利浦的产品,而飞利浦是格力空调的竞争对手。虽然格力空调的规模越做越大,但格力空调并没有处理好和各个经销商的关系,河北经销商才会选择转投格力空调的竞争对手。
这可能会跟董明珠的霸道管理方式有关。
之所以很多经销商会跟格力空调装反调,一方面跟格力空调本身的经营方式有关,同时也跟董明珠的霸道管理方式有关。特别是对于后者来说,因为很多经销商已经摆脱了对格力空调的依赖,董明珠对待经销商的态度也比较强势,这个方式可能会导致各个经销商对格力空调表示不满,所以有些经销商会选择销售其他品牌的空调产品。
除此之外,当越来越多的经销商的业务能力变得越来越强的时候,格力空调其实非常依赖这些经销商的业务。特别是当河北经销商主动停止拿货以后,后续可能会有更多的经销商停止向格力空调拿货。
“国产埃尔法”库存成灾,董明珠斥资30亿,年销不足2000台
纵观中国的商业市场,成功的商业人士不在少数,马云、马化腾、刘强东个个都是商业中的精英。有着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在商业界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不过除了这几位商业奇才之外,商业界中还有一位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铁娘子”,她就是董明珠。
董明珠身为格力的总裁,仅凭一人之力将格力打造成家电品牌中的佼佼者。如果说董明珠没有商业头脑肯定是假的,说她没有野心也是假的。还记得董明珠有一次在走进人大会堂的时候,她望着会堂里的空调暗自发誓,总有一天格力的空调也会出现在人大会堂的大厅里。后来格力空调真的出现在了人大会堂里,而董明珠也在商业界出了名,并获得了一个称号“铁娘子”。
不得不说董明珠也算是一位说到做到的人,她斥资30亿,硬生生用钱“砸”出一款MPV——银隆艾菲,因为是一款MPV车型,所以这款车一经上市就被别人称为“国产埃尔法”。但是怎么说呢,可能也是董明珠第一次造车没有经验,虽然效仿马云选择了一个名气不大的国产企业,可根据现在市场行情来看,董明珠并没有像马云一样逆风翻盘。反而是这款斥资30亿的“国产埃尔法”已经到了库存成灾的地步,年销量都不足2000台。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董明珠斥资30亿造出的这款“国产埃尔法”,从外观上看,这款车的定位非常明确,妥妥的是一款商务车型。前脸的中网格栅用几根饰条组成,既展现出了这款车的完美之处又展现出了这款车的简洁。其实说句实话,这款车的前脸设计说好听点是简洁,说得不好听就是难看,整个前脸给人的最直接感觉就是很平淡。
从侧面看,这款车腰线不太明显,没有明显的起伏和弧度,虽然车长到位,但无奈从侧面看就像是一个肥胖的火箭筒,实在让人理解不了这个设计。
从内饰上看,这款车的内饰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老气横秋。非常廉价的方向盘再加上00年代的显示屏设计,内饰中的物理按键要比触控按键还要多,实在让人感受不到这是一款定位商业现代化车型的内饰。
要是非说出来这款车的亮点,我认为就是这款车的空间。这款“国产埃尔法”车长5米1,正是因为这样修长的车身,所以车内的空间非常宽敞,大七座设计还能有如此大的空间,在体验感上还是不错的。
而就这样一款外观和内饰都不出众的“国产埃尔法”,在定价的时候,董明珠直接定在了43万,上市这么长时间了一分钱也没有降。我认为,这样的定价和 汽车 的设计不太成正比,不是说消费者不支持国产车型,是这款“国产埃尔法”实在是没有让大家掏钱的欲望啊!正是因为如此,这款斥资30亿的“国产埃尔法”现在已经库存成灾很长时间,一整年销量才只有2千台,着实是让人感到无奈。
格力“低头”空调市场酝酿格局之变
11月9日晚,格力电器官方发布公告,将在双11期间让利30亿元打击低质伪劣产品,活动结束后立即回归原价。此次降价力度之大对于格力来说实属罕见。消息公布后,美的、奥克斯等品牌也跟进了降价措施。
有关专家指出,格力“低头”的背后,不仅和库存高企、明年国家要切换新能效等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随着奥克斯空调的异军、突起,空调市场的节奏已进入优质优价的直卖阶段,格力、美的、奥克斯的三国杀新时代也全面开启。
价格战
用血腥来形容今年的双11空调价格战,恐怕并不为过。
根据格力官方发布的公告,格力将拿出精品机型和最优价格回馈消费者,变频空调最低1599元,定频空调最低1399元,总让利高达30亿元。此次活动将在各大授权电商平台以及线下3万多家格力专卖店同步展开,统一价格,活动仅限“11.11”期间,活动结束后即回归原价。
其实这并不是格力第一次降价让利,但此次价格降幅之大是以前“高高在上”的格力从来没有过的。在格力京东自营旗舰店看到,目前价格最低的定频空调为2049元,价格最低的变频空调为2498元。
在格力公布降价的消息后,美的、奥克斯、海尔等厂商也纷纷跟进。综合各种宣传海报和消息,可以看出,同样是定频1匹的空调,格力双11的价格为1399元,美的价格为1299元,海尔为1299元,奥克斯价格是1199元;变频1匹的空调,格力双11价格为1599元,美的为1499元,海尔为1499元,奥克斯则为1399元;定频2匹空调,格力双11售价为2899元,美的售价为2699元,海尔为2999元。大家似乎都是针锋相对,但奥克斯的价格始终是最便宜的。
搅局者
对于格力空调如此大规模降价的原因,业内也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格力空调的降价与其库存高企有关。此外,明年国家要切换新能效也对格力空调有较大的影响。根据格力电器财报显示,2014年-2018年,格力电器存货金额分别为85.99亿元、94.74亿元、90.25亿元、165.68亿元以及200.12亿元,呈现逐年攀升态势。2016年-2017年,其存货量更是大幅上扬。2019年一季度,格力电器存货为212.15亿元。
当然更多议论的原因则来自于行业的搅局者——奥克斯。随着空调行业竞争激烈,线下机会越来越少。近年来,奥克斯率先提出了互联网智能化的战略,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通过减少中间环节,以更低的价格赢得市场。在此情况下,奥克斯今年年初高分贝首推“互联网直卖”模式,并邀请明星黄渤代言,喊出“厂家直供到终端,没有层层代理加价”的口号。
业内人士认为,在空调网络直销模式下,产品上市速度相对较快,终端库存很小,因为它是制造商直接向终端供货,节省了大量的中间费用。数据显示,2018年前22周,奥克斯空调线上产品均价为2714元,低于3029元的行业线上均价水平。
正是在奥克斯的强力搅局下,空调降价已经成为趋势。奥维云网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一级能效空调均价降幅大,整体市场价格下降1.1%。不管是定频挂机、柜机,还是变频挂机、柜机,价格全部下降,平均一级挂机下降5.1%,一级柜机下降5.4%。
三国杀
有关分析认为,格力“低头”降价后,空调业也将迎来新一轮洗牌潮,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集中,格力、美的、奥克斯也将迎来三国杀格局。
随着80后、90后、0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目前线上市场的持续增长和线下市场的持续萎缩形成了鲜明对比。2019年上半年,国内线上空调销量为1422万台,同比增加21.3%;线下空调销量1948万台,同比下降9.4%。线上空调销售额为414亿元,同比增加18.4%,线下销售额723亿元,同比下降10.1%。
格力由于一直依靠庞大的经销体系,线上布局不足,所以被美的与奥克斯在线上超过。在线上市场,今年前22周,美的以30.59%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一位,奥克斯以28.29%的份额排在第二位,格力屈居第三,市场份额为18.13%。
需要指出的是,有产业观察家指出,格力降价迎合线上开拓在情理之中,但格力的线下代理商一贯比较强势,需要有一定的毛利空间,大幅降价促销势必会使其受到影响。“所以为什么格力这次的活动只有一天,然后马上就把价格调回来,这一天只是用低价来冲击市场。并不能真正的改变市场格局”
而对美的而言,从今年3月份以来起,美的已经率先在苏宁易购和京东商城上提高了降价的旗帜。一些产品的价格已经达到奥克斯的水平。显然,美的已经预先感受到了市场收缩的压力。
在持续对格力美的造成压力的同时,奥克斯董事长郑坚江已提出一个更清晰的品牌定位互联网。直接销售空调也终于让“2019年价格战演成了一部大剧”。据悉,郑坚江又提出了三年的发展目标:到2022年时,奥克斯的下一个目标已经变成格力。
格力、美的,田忌赛马的终结
作者 Eastland
头图 视觉中国
2022年6月25日,格力电器(000651.SZ)公告称,京海互联于6月24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共减持公司股份1.1亿股,占总股本的1.86%,持股比例降至6.47%。
2012年,美的、格力营收分别为1030亿、993亿,格力为美的的96.4%。这一年方洪波、董明珠同时成为“操盘手”。从此,起点基本相同的两家公司经常被进行比较。
按照2022年6月28日收盘价,美的集团、格力电器市值分别为4143亿、1970亿,静态市盈率分别为14.4倍、12.3倍。两家市值较1年前都有较大回落,但美的市值领先优势从60%扩大到110%。
历时十年的“田忌赛马”结局越来越明朗。
营收差距渐大
到2016年,美的、格力营收分别为1590亿、1083亿,格力相当于美的的68%。在方洪波治下,美的领先优势从2012年的4个百分点扩大到32个百分点。
2018年格力发力上攻,营收逼近2000亿、相当于美的的76.3%。但自2019年,落后幅度再度扩大——2020年格力营收跌破美的营收的60%,2021年降至美的的55%。
空调、家电、智能装备,分别对应美的、格力的“上驷”“中驷”和“下驷”。
1)上驷,悬念还能保持多久?
美的、格力的上驷是空调业务,包含家用空调和暖通空调。
格力的“上驷”是长胜将军。2018年格力空调业务营收1557亿,美的收入不及格力的一半。
2020年,格力的“上驷”偶有“失蹄”,被美的以微弱优势超越。
2021年,格力空调收入1317亿,相当于美的空调营收的108%,重新夺回空调霸主宝座。
在上驷的对决中,格力赢得不轻松。现在看来,美的空调收入终将超过格力,悬念保持不了多久。
2)中驷,并没有可比性
美的、格力的“中驷”是家用电器,分别命名为“消费电器”和“生活电器”。
2021年,全国25个主要家电品类中,美的有7个品类线上/线下市场份额排名第1;冰箱、洗衣机、电热水器、微波炉、烤箱等7个品类线上市场份额排名第2。
格力家电业务与美的家电业务不具可比性,放在一张图里极为不协调。
美的消费电器包括冰箱、洗衣机、厨卫及品种繁多的家电,2018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2021年美的家电收入达1319亿,同比增长15.8%。
2020年、2021年格力家电收入分别为45亿、49亿,跌到美的家电收入的4%以下。而且2021年增速仅为8%,远远落后于美的。
空调与冰箱、洗衣机都是家电,在设计、生产、供应链、销售渠道等诸多方面都是相近甚至相同的。
作为空调王者,家用电器是格力最有希望做大、做强的业务, 但努力了这么多年,冰箱、洗衣机、电饭锅……都做了,但格力家电销售收入还不到美的二十五分之一。
所以,美的、格力的“中驷”没有可比性。
3)下驷,美的“埋伏”多年
作为家电制造巨头,美的、格力均已完成向智能制造的转型,还对外出售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
美的将智能装备板块命名为“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板块的核心是2017年美的收购的世界顶尖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2021年,该板块营收272.8亿,其中来自戴姆勒、宝马等的订单达数千台/套。
2021年,格力智能装备板块营收仅8.6亿。为提高可比性,将绿色能源板块收入29.1亿(主要来自银隆,已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工业制品”板块收入31.9亿(压缩机等),与智能装备收入相加,总收入69.6亿,约为美的智能装备收入的25.5%。
美的智能装备板块的核心是德国库卡(KUKA)。该项收购极大地提高了美的制造的自动化水平,截至2022年初每万名工人使用的机器人台数达到370台,预计两年内进一步提高到700台/万人。
库卡被美的并购后业绩缓慢下滑,2020年营收216亿,较2017年下降20%,每年下滑7.2%。2021年库卡推出一系列新产品,全年营收273亿、同比增长26.4%。
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额度不到250台/万人,韩国则超过930台/万人。人口红利殆尽,招工难、用工贵、人员流动率高,促使企业更多地使用机器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增速最快的机器人市场。
从2017年收购库卡95%股权,美的花了四五年时间整合资源、提高供应链的本土化率,如今已渐入佳境。 到2024年,美的收购库卡时做出的“不干预、不裁员、不退市”将到期。
都是高手,但格力出现异动
1)格力成本控制能力出众
2021年,美的、格力毛利润分别为767亿、456亿。格力以美的55%的营收,获得美的60%的毛利润,说明格力的成本控制能力优于美的。
格力成本控制优势是全方位的:
2021年,美的原材料成本占营收的51.3%、格力为45.9%。营收数千亿的同行,材料成本竟相差5个百分点;
美的人工成本占营收的3.6%、格力为2.3%;
美的能源成本占营收的0.8%、格力为0.4%;折旧占营收的比例,美的、格力同为0.9%。
美的成本略高的客观原因是产品线丰富,相比之下格力更加专注。
2)毛利润及费用
蓝色折线代表毛利润(率)、彩色堆叠柱代表费用(率),蓝色“淹没”彩色时才能获得经营利润。
2021年,美的毛利润767亿,毛利润率22.5%(较峰值下滑6.4个百分点)。销售、管理、研发三项费用合计509亿,总费用率为15.8%(较峰值下滑4.9个百分点)。
2021年,格力毛利润456亿,毛利润率24.3%(较峰值下滑5.9个百分点)。销售、管理、研发三项费用合计219亿,总费用率11.7%(较峰值下滑2.5个百分点)。
通过对比,有两个印象:
第一,美的规模效益更显著。以2021年为例,市场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均为格力的2倍,费用率只比格力高1 2个百分点。特别是研发费用,美的、格力分别为120亿、63亿。长此以往,美的会累积越来越大的技术优势。
第二,尽管创新能力不佳,但格力对现有业务(主要是空调)压缩成本、控制能力超强。
2012年美的营收小幅领先,但净利润远低于格力,直到2020年才超过格力。2021年美的、格力净利润分别为286亿、231亿,格力相当于美的的81%。
以美的50%的营收取得美的80%的净利润,格力的成本控制能力值得称道。但格力已“挤掉毛巾中最后一滴水”,进一步压缩的余地不多了。
3)格力关键指标异动
在格力净利润保持领先的那些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却大幅低于美的。
2017年,格力、美的净利润分别为224亿、186亿,格力领先20%;但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63亿、244亿,格力落后33%;
2020年格力净利润落后美的19%,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92亿、落后35%;
2021年格力“风云突变”,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为18.9亿、同比下降90%!
与期初数据比对,发现“产品库存”账面价值增加109亿(2020年增加值为45.8亿)、应收账款增加51亿,这是经营活动现金流下降的主要原因。
多年以来,格力账面现金超过经营、投资活动所需,2021年骤然减少近200亿。
2016年,格力、美的营业成本分别为729亿、1156亿。对格力而言,账上有几百亿现金足够了。但到2017年6月末,格力账面现金突破1000亿(格力、美的账面资金分别为1053亿、342亿)。
2019年末、2020年末,格力账面现金已先后达到1254亿、1364亿。
2021年,账面现金掉头向下,年末降至1170亿,较年初减少194亿。
无论如何,格力经营活动现金流断崖式下跌值得警惕。
田忌赛马的终结
家电、空调(含暖通空调)是美的、格力的“必选题”,智能装备是“附加题”。2021年,美的两道必选题“总分”2737亿,比格力的1366亿高100%。
美的“附加题”主要内容是并购/整合库卡,尽管道路曲折但前途越来越光明。
格力喊了多年“加快多元化布局,培育新增长点”,智能装备、精密模具、再生资源、新能源、半导体、医疗 健康 ……但始终没有改变对空调业务的高度依赖。
格力的空调“王位”是前任董事长朱江洪率领团队获得的战果,董明珠当年在团队里的角色是“卖空调”的。
朱江洪退休后,董明珠连电冰箱都没能做起来,智能手机、新能源车、锂电池就更难说了(注:2021年国内冰箱占有率排名前三的是海尔、美的、西门子,TCL排在第八,格力冰箱榜上无名)。
按“三局两胜”规则,美的、格力已然分出胜负,比赛继续的理由是人们想看美的是否能够全胜。如今这场持续十年的田忌赛马到了该终结的时候了。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